“孩子未经家长同意花500多元买潮玩卡,找卖家退款时,对方居然要我拍‘扇孩子耳光5分钟’的视频。”近日,一位家长的维权经历引发热议。事件曝光后,交易平台回应称苛刻退款条件是买卖双方私聊内容,非平台官方规则,将优化交易规则与售后机制。对此,江苏省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表示,未成年人消费维权不是家长与商家的对立,是需要家庭、平台、商家协同发力的系统问题。

卖家与消费者的沟通记录及商家退款须知
该退款纠纷并非个例,其背后折射出未成年人在线消费退款难的困境,让舆论呈现出两极分化。有观点认为,卖家行为过激,苛刻条件不仅缺乏法律依据,还涉嫌煽动家长对未成年人实施暴力,涉嫌侵犯未成年人权益;也有观点认为,家长应尽到监护责任,管好手机、账户资金与支付密码。
随着在线交易普及与免密支付便捷化,未成年人大额消费变得愈发隐蔽。不少家长反馈,由于未开通账户动账通知,或消费信息被孩子删除,往往发现时消费金额已不低。更棘手的是,在实名制情况下,未成年人大多使用家长账号下单,经营者难以识别消费者的真实年龄和身份,这使得家长想要举证消费系孩子所为的难度大幅增加。同时,存在部分成年人冒充未成年人申请退费的情况,导致经营者对家长的维权诉求常持质疑态度。此外,未成年人消费主要集中在潮玩、网游等领域,其中部分商品为虚拟产品,进一步加剧了退款难度。
对此,江苏省消保委表示,未成年人风险识别能力较弱,其民事行为需结合认知能力界定。此次新闻中消费者所述的未成年人年仅11岁,根据《民法典》相关规定,属于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花费500余元购买卡牌的行为,既非纯获利益也超出其认知范围,家长未追认其行为,要求退款于法有据。卖家收到退款请求后,应依据《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采取有利于未成年人的处理方式,而非煽动家长用暴力或精神压迫手段损害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
江苏省消保委强调,《民法典》明确,民事法律行为无效、被撤销或者确定不发生效力后,行为人因该行为取得的财产,应当予以返还;不能返还或没必要返还的,应当折价补偿。有过错的一方应当赔偿对方由此所受到的损失;各方都有过错的,应当各自承担相应责任。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此次纠纷中,家长作为监护人,需对未成年人消费行为进行引导教育,妥善保管账户资金与支付密码;平台与卖家经营潮玩类商品,应预见未成年人参与度高的特点,主动履行识别、提醒义务。各方若未尽谨慎义务,均需承担相应责任。
为破解未成年人消费退款难题,江苏省消保委建议相关交易平台需完善注册审核机制,避免未成年人冒用家长信息绕过审核,同时优化交易规则,明确未成年人未经同意下单的处置流程,避免售后纠纷。卖家在销售潮玩等未成年人易感商品时,应在页面显著提示,如遇未成年人退款问题,需与家长友好协商,及时查验相关证据,并联合平台共同妥善处理,不应设置不合理条件。家长应当妥善保管账户密码与支付权限,及时开启软件青少年模式,关注孩子身心健康,引导未成年人建立正确的消费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