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消费者报济南讯(记者尹训银)近期,部分电商与外卖平台以高额补贴掀起价格竞争。这短期内看似达成了消费者得实惠、平台扩市场、商家增销量的共赢。然而,其背后潜藏的侵害消费者权益的隐忧不容忽视。8月1日,山东省消费者协会发布“价格战狂欢的‘盛宴’,莫碰消费者权益底线”的观点,呼吁各方回归商业本源,以消费者权益为核心,共同构建品质为本、诚信为基的消费环境。
山东省消协表示,平台以大幅满减、限时特惠等方式营造低价幻觉,实则可能暗藏消费套路。如,部分商家为平衡补贴压力,采取明降暗升、虚标原价等手段,使消费者实际获益大打折扣。更值得警惕的是,非理性囤货导致的资源浪费,以及过度消费可能引发的潜在损害,也折射出短期价格刺激对理性消费观念的扭曲。而且,补贴驱动的订单激增往往超出商家正常服务承载能力,可能导致服务质量滑坡。从商品制作标准的松动到配送时效的延迟,从售后服务的敷衍到投诉处理的推诿,这种由补贴引发的服务链条断裂,最终会导致消费者权益受损。山东省消协认为,低价与低质的恶性循环,存在侵蚀消费者核心利益的风险。
值得注意的是,平台常以补贴为诱饵,附加各类消费条件,如强制开通自动续费、过度获取个人信息等,实质则是以小额优惠换取消费者权益让渡。山东省消协认为,这种捆绑式消费不仅违背自愿公平原则,还可能导致消费者在数据安全、选择权等方面遭受损害,导致看似占便宜,实则失权益。
山东省消协认为,资本驱动的补贴大战本质上是对市场规则的透支。尤其是大型、头部平台凭借资金优势挤压中小经营者生存空间,最终可能导致市场选择萎缩、竞争活力减弱。当市场被少数主体主导,消费者将逐渐丧失议价能力,初期的价格红利终将被长期的选择受限所抵消,“赢者通吃”损害消费者长远利益。平台通过隐蔽方式将补贴成本转嫁给商家,或利用技术手段规避监管,使得不正当竞争行为难以被及时识别和纠正。现行法律法规在应对新型价格战模式时的解释空间,以及违法成本与收益的不匹配,都加剧了市场失序的风险。部分平台将流量增长置于消费者权益之上,以短期用户规模掩盖长期价值缺失。这种唯流量论的经营导向,容易忽视商品质量管控、服务流程优化等核心环节,从而将企业发展建立在对消费者权益的隐性透支之上。当商业竞争脱离品质提升的本质,最终会动摇整个消费生态的信任基础。
山东省消协建议,加快完善平台经济领域的法律规制,明确低价竞争的合规边界,建立动态调整的成本核算标准。推动出台针对网络消费的专项权益保护规范,将服务质量、信息安全等核心要素纳入相应监管。健全消费者集体维权机制,降低个体维权成本,形成法律层面的刚性约束。
构建多部门协同的监管体系,建立价格竞争监测预警机制,对过度补贴行为实施精准干预。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对平台经营行为进行合规性审查,推动算法透明化和补贴成本公开化。探索建立平台信用评价体系,将消费者权益保护状况与市场准入、资质审核挂钩,形成常态化监管合力。
倡导平台将竞争焦点从价格补贴转向技术创新与服务升级,通过优化供应链、提升运营效率实现可持续发展。推动行业组织建立服务质量认证体系,鼓励平台在配送体验、售后保障等方面形成差异化优势。开展消费者教育活动,引导公众树立“品质优先”的消费观念,理性看待短期价格波动。
建立由消费者代表、行业专家、法律学者等组成的监督机制,对平台经营行为进行全方位评估。鼓励媒体发挥舆论监督作用,揭露价格战中的权益陷阱。支持商家成立自律组织,共同抵制不合理补贴要求,维护行业良性竞争秩序。畅通消费者反馈渠道,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消费者权益保护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