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消费者报济南讯(记者尹训银)8月5日,山东省消费者协会举行消费教育大讲堂,深入探讨AI产品消费的相关知识,希望能帮助消费者在购买和使用AI产品时,做出更明智、更安全、更理性的消费决策。
AI市场发展迅猛,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AI市场之一。从手机搭载的智能语音助手,到智能家居中的智能音箱、智能摄像头,再到智能穿戴设备、智能汽车等,AI产品已经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但在享受这些高科技成果的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新的消费问题与挑战。
一是数据安全与隐私问题。AI产品的运行依赖大量的数据收集与分析。在这个过程中,消费者的个人信息,如姓名、年龄、联系方式、购买记录、浏览历史等,都可能被收集。如果企业的数据安全防护措施不到位,这些信息就面临被泄露的风险。
二是产品质量与性能参差不齐。目前AI产品市场鱼龙混杂,部分企业为了抢占市场份额,在产品研发和质量把控上投入不足,导致产品质量与性能不符。一些智能音箱可能存在语音识别准确率低、响应速度慢的问题;部分智能摄像头的图像清晰度差、夜视功能不佳;某些智能穿戴设备的健康监测数据不准确等。这些问题不仅影响消费者的使用体验,还可能导致消费者对AI产品产生不信任感。
三是算法偏见与个性化推荐陷阱。AI产品中的算法在推荐商品、信息时,可能会受到数据偏差、算法设计缺陷等因素影响,产生算法偏见。这可能导致消费者接收到的信息和推荐内容具有局限性,无法全面了解市场上的其他产品和选择。同时,个性化推荐系统虽然能够根据消费者的历史行为和偏好推荐商品,但也容易让消费者陷入“信息茧房”,不断接触到相似的产品和信息,从而忽略了其他可能更适合自己的产品,限制了消费选择。
对此,山东省消协建议消费者谨慎选择购买渠道,优先选择正规的电商平台、品牌官方网站或线下专卖店购买AI产品。在购买AI产品前,认真阅读产品说明书,了解产品的功能、性能指标、适用范围、使用方法以及可能存在的风险等信息。还可以通过查阅专业的产品评测网站、科技媒体的评测文章以及其他消费者在社交平台、电商平台上分享的使用体验,了解产品的真实表现。另外,还要确保所购买的AI产品具备相关的质量认证、安全认证等资质,如3C认证等。
在使用AI产品前,如果发现隐私政策存在不合理之处,如过度收集不必要的个人信息、未经同意共享个人信息等,可以选择不使用该产品或与企业沟通反馈。根据自己的需求,合理设置AI产品的隐私权限。同时,定期检查和更新隐私设置,确保个人信息安全。当AI产品需要与第三方应用进行关联或授权时,要格外谨慎。仔细评估第三方应用的可信度和安全性,避免因授权不当导致个人信息泄露。
对于商家宣传的AI产品的神奇功能和效果,消费者要保持理性态度。不要轻易被一些过于绝对、夸张的宣传话术所迷惑,如“绝对有效”“彻底解决问题”等。如果商家宣传产品具有某些特殊功能或效果,消费者有权要求商家提供相关的科学研究、测试报告或其他证据来支持其宣传内容。对于无法提供有效证据的宣传,要谨慎对待。
如果在使用AI产品过程中发现产品存在质量问题、功能不符或其他消费纠纷,要及时与商家或厂家联系,反馈问题并要求解决。在与商家沟通时,要注意保留好聊天记录、通话录音等沟通证据。若与商家协商无果,可拨打12345热线、登录全国消协智慧315微信小程序投诉,也可向当地消协组织或监管部门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