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消费者报济南讯(记者尹训银)为帮助消费者科学认知循环消费、理性参与并依法维权,山东省消费者协会近日制定并发布循环经济消费教育指南,从消费类型指引、风险防范到权益维护,为消费者提供专业、可操作的参考,助力构建规范、透明、安全的区域循环消费环境。
随着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日益普及,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特征的循环消费正快速兴起,涵盖再生产品、二手交易、共享服务和旧物回收等多类场景。然而,循环消费市场目前仍存在不少问题。部分商家进行虚假或夸大宣传,出现“伪再生产品”“假低碳服务”;二手交易中存在信息不透明、售后缺失等现象;共享服务频现隐性收费、押金难退;旧物回收环节可能出现压价、个人信息泄露或损坏索赔纠纷等情况。
该指南针对四大类循环消费提出具体规范引导与风险提醒:
再生产品是循环经济的核心载体,但市场中也存在“伪再生”“低质量”“高溢价”等乱象。尤其是再生耐用消费品,部分产品存在“翻新不彻底”(如再生家电未更换老化零件)、“安全性能不达标”(如再生家具结构不稳定、再生建材甲醛超标)等问题,且多数商家不提供保修服务,消费者权益难以保障。
二手商品交易通过“闲置资源再利用”降低消费门槛,涵盖二手数码产品、二手家电、二手服饰、二手家具等品类,但市场中信息不对称、售后缺失、“货不对板”等问题突出。
共享服务通过“使用权共享”替代“所有权购买”,减少闲置浪费,涵盖共享出行(共享单车、共享汽车、共享电动车)、共享物品(共享充电宝、共享图书、共享工具)、共享空间(共享办公、共享自习室)等,但其隐性收费、押金难退、安全隐患问题频发。
旧物回收与垃圾分类是循环经济的“最后一环”,消费者参与度高,但存在“回收压价”“信息泄露”“分类不规范”等问题。常见问题包括:回收商“随意压价”;回收旧数码产品时未清除个人信息,导致隐私泄露;回收过程中损坏物品(如搬运旧家具时磕碰),拒绝赔偿。
山东省消协呼吁,消费者在参与循环经济消费时,同样应仔细甄别产品与服务质量,主动学习循环消费知识,规范参与旧物回收。遇到权益受损时,善于运用协商、投诉、法律等途径维护自身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