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 回
所在位置: 消费警示
通过代理中介可全额退保?当心被骗还要吃官司
发布时间:2025-09-23 09:25:42

中国消费者报报道(记者聂国春)退保本是保险行业的正常现象,但一些不法分子打着“专业维权”“全额退保”的幌子,怂恿或诱导消费者委托其办理退保事项,继而收取高额手续费,甚至盗取个人信息。

9月15日,金融监管总局、公安部联合发布了第一批金融领域“黑灰产”违法犯罪典型案例。其中,林某某、马某某等4人以“代理退保”名义实施敲诈勒索,被判有期徒刑。

恶意退保被处罚金

案情显示,2020年12月至2023年4月期间,林某某、马某某等人为非法牟利,以全额退保或高额退保为诱饵,发布违法广告,怂恿、诱导投保人委托其代理退保,杜撰、虚增、编造保险公司及业务人员存在违规行为的内容和证据,向监管部门邮寄信件、反复投诉,同时教唆投保人、离职保险业务员消极对抗后续调查、询问,导致保险公司及相关业务员向投保人支付保险现金价值,并被胁迫额外给予保费总额的60%至100%的高额补偿款,林某某、马某某从中抽成保费总额的20%至30%据为己有。

经查,被告人林某某、马某某在上述期间共为115名投保人恶意办理退保,造成保险公司经济损失217.62万元,从中非法获利48.96万元。2025年4月,法院终审认定林某某、马某某等人的行为构成敲诈勒索罪。其中,林某某、马某某分别获刑十一年、十年,并处罚金。

“该案件具有典型意义,划分了权利行使与违法犯罪的边界,依法严惩了以代理维权形式掩盖非法牟利目的的犯罪分子。”两部门指出,投保人有权投诉,但投诉内容应当客观真实,不得捏造、歪曲事实,不得诬告、陷害他人。本案中行为人以业务员存在违规行为为由,虚构事实、恶意投诉,已经超出正常合法维权的范畴,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采用胁迫或要挟手段索取他人财物的行为,应当以敲诈勒索罪依法严惩。

除了敲诈勒索罪,记者查询发现,近年来“代理退保”涉及的违法行为还有诈骗罪、侵犯个人信息罪、寻衅滋事罪和诽谤罪等。

针对“代理退保”等不法乱象高发,今年3月,公安部经济犯罪侦查局和金融监管总局稽查局联合部署开展为期6个月的金融领域“黑灰产”违法犯罪集群打击工作。其中,保险领域非法代理退保理赔被列为打击重点。

代理退保收费高套路深

根据规定,犹豫期后正常退保只能退回保单的现金价值,而现金价值往往低于消费者支付的保险费。为了能全额退保,部分消费者选择求助他人,这些投保人就成为了“代理退保”中介的追逐目标。

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发布的《保险销售从业人员执业失信行为认定指引》,对“代理退保”活动有明确定义,即个人或团体以牟取非法利益为目的,以维护保险消费者权益为由,采取恶意投诉举报或者组织、指使、教唆、诱导客户非正常退保,侵害客户合法权益的活动。

记者在社交媒体和视频平台上看到不少有关“退保攻略”“维权经验”的内容分享,在这些内容的评论区,想要咨询经验的用户会被引导至第三方渠道,签署代理协议并提供个人保单等敏感信息。

很多不法中介打着帮忙的旗号招揽代理退保生意。截图自某社交平台。

这些号称能“全额退保”的中介是如何退保的呢?曾经在社交平台上联系办理过“代理退保”的蒋小姐告诉记者,中介在了解了她的保单情况后,让蒋小姐本人出面联系保险业务员与保险公司,搜集对方可能存在的误导销售、代签名、返佣等违规证据,再凭这些证据向监管部门投诉。中介虽然宣称“专业操作”,但实际与保险公司联系沟通全由她自己承担。尽管对频繁打电话投诉的效果心存疑虑,但是看到合同上的违约金,蒋小姐也只能先配合中介。

蒋小姐所说的违约金,实则是代理中介的收费名目。据了解,“代理退保”有两种收费模式:一种是先收取1000元至3000元不等的材料费,退保成功后,再从退保金额中扣除30%;另一种是前期不收费,采取“成功后再付费”的方式,但会将服务拆分为多个阶段写入合同。一旦消费者在进入第二阶段后想要终止合作,就需要向中介支付所谓的“违约金”。其中,先收费的由中介全权代理,后收费的一般主要由投保人联系投诉。

今年8月,陕西金融监管局发布的风险提示,揭示了“代理退保”骗局的套路。首先,冒用身份,虚假宣传。不法中介常常冒充监管部门、金融或法律机构人员,在博取消费者信任后,声称金融机构产品“有问题”“不划算”或存在“误导销售”,诱导或怂恿保险投保人进行退费、退保,并谎称由其代理投诉或退费、退保可“减少损失”。其次,签署协议,阻断沟通。在消费者提供详细的个人信息及保单情况并签署代理退保协议后,不法中介以“全权代理”之名,阻断消费者与监管部门、金融机构之间的正常沟通,切断消费者依法合规维权渠道。再次,恶意投诉,不当得利。不法中介利用消费者急于解困、挽回损失等心理,诱导消费者伪造证明材料,教唆或直接代替消费者向监管机构恶意投诉,制造舆论压力,达成目的后要求消费者支付高额费用。

不当维权风险重重

2024年,消费者潘先生在某视频平台看到“退保新政、认证权威”内容后,在“专业人员”诱导下,按照要求提供了身份证、保单、银行卡等个人信息,并签订了一份“代理退保协议”,还支付了一笔前期费用。然而,潘先生不仅没能全额退保还被拉黑,此后更是不断接到各种助贷、信用卡套现等骚扰电话。

这是监管部门披露的一则真实案例,陕西金融监管局指出,消费者一旦深陷“代理退保”骗局将面临多重风险:要支付高额“手续费”“咨询费”,有的被推荐购买所谓“高收益”“高保障”的“理财产品”,面临本金损失风险;有的消费者因为退保遭遇个人信息泄露,甚至因为配合中介编造理由、伪造证据进行投诉、举报或诬告,面临被诉讼的法律风险。

另外,潜在的保障风险也不容忽视。在非法中介挑唆、怂恿下,消费者若贸然终止保险合同,将会丧失正常的保险保障。由于个人风险状况、年龄及健康状况变化,在消费者重新申请购买保险产品时可能面临保费上涨或拒保等风险。

如何防范“代理退保”陷阱?北京天准律师事务所保险律师李超建议,消费者在购买保险时,务必详细阅读保险条款和退保规定,了解退保的条件、流程、可能产生的损失等信息,更加理性地作出退保决策。一旦有退保需求,消费者应通过正规渠道、合法途径解决诉求和纠纷。如果发现存在销售误导等违法违规行为,消费者可向监管机构投诉,也可通过金融调解组织调解或诉至法院,若寻求第三方中介帮助,应避免向代理退保组织支付高额费用或提供不必要的授权,以免遭受经济损失。

来源:中国消费者报•中国消费网   作者:聂国春   编辑:陈俊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