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 回
所在位置: 消费警示
湖北省荆门市消委会提醒:防范“人情消费”陷阱
发布时间:2025-10-14 10:01:05

中国消费者报报道(熊志强 记者吴采平)“兄弟姐妹,还差最后两套就能拿下代理,能不能帮个忙?”“今天冲销量,厂家给补贴,这套洗护产品原价257,现在只要199!”近日,不少消费者向湖北省荆门市消费者委员会反映,在微信上收到好友发来的类似推销信息,话术高度一致,均以“人情”为饵,打着“只差最后一套”的幌子推销产品。

为进一步厘清事实,荆门市消委会工作人员联合新闻记者进行深入调查,发现这背后实为有组织、有剧本的营销套路,部分账号甚至已被幕后团队控制,熟人关系正成为某些营销团队利用的新渠道。

消费者中招“人情消费”

“一开始真以为是朋友需要支持,没想到是套路。”消费者孙先生是一家企业的高管,9月27日他收到一位朋友发来的消息,对方称为了拿下某酒品牌的代理权,但“还差最后一件销量”,请求孙先生帮忙购买。出于信任,孙先生当即转账数百元。对方收款后却迟迟不发货。碍于情面,孙先生也未再追问,钱款就此石沉大海。

类似的经历也发生在消费者汪先生身上。他收到一位微信好友发来的促销信息,称其正在争取某洗护品牌的代理资格,说“只要再卖几套就能免费代理”,并表示“这个人情我记下了”。汪先生心生警惕,没有立即转账,而是反问对方身份,对方才坦言是“帮一个朋友转发的”。

“我现在几乎每周都能收到这类消息,内容都差不多。”消费者李女士告诉记者,她身边不少朋友都因在街头扫码领礼品,允许店员使用其微信账号群发广告,“说是免费领鸡蛋,结果手机被拿过去操作了半天,后来很多好友都收到了这种推销信息”。

脚本化话术+账号控制

通过暗访多家从事“社交电商”推广的公司发现,此类“人情推销”实为某些营销团队设计的标准化流程。团队会以“免费领礼品”“做兼职”等方式吸引消费者线下到场,进而获取其微信账号的临时操作权限,随后由专业销售人员统一编写文案、选择目标好友、群发。

“这叫‘熟人裂变’,比普通广告转化率高得多。”一位曾从事相关推广的销售人员透露,团队会准备两类话术:一是“冲代理”,二是“厂家促销”,均突出“只差最后几套”“请你帮个小忙”等情绪化表达,削弱接收方的防备心理。

同时,部分团队还会教参与者如何应对好友的质疑。“如果对方问起来,就说是帮朋友转的,别多说,避免穿帮。”上述人员表示,一旦有人下单,团队会安排发货,但产品多为贴牌代工的快消品,成本低廉,与宣传的“高端”“明星代言”等内容严重不符。

不轻信“帮忙”式推销

针对消费者反映的“人情消费”陷阱,荆门市消委会秘书长黄波分析指出,“人情推销”之所以能屡屡得逞,主要利用了三种心理:一是“面子”心理,尤其当对方是长辈、老师、领导等关系时,接收方难以拒绝;二是“小额试水”心理,多数推销金额在200元左右,消费者往往觉得损失不大;三是“信任转移”,人们对熟人的信任被转移到产品上,忽视了核实产品本身。“一旦第一次交易完成,对方可能还会继续以‘升级代理’‘冲业绩’等理由进行二次、三次推销,甚至发展为传销式拉人头。”黄波分析说。

荆门市消委会提醒广大消费者,不要轻信“帮忙”式推销。真正的好友求助通常会直接说明情况,而非使用标准化话术;不盲目转账,即使金额小,也要通过第三方平台担保交易,避免直接转账;不点击不明链接,部分推销会附带链接,可能存在风险;务必核实身份,可通过语音、视频等方式确认对方是否为本人操作。

消费者如已遭遇骗局或收到假冒伪劣产品,可保留聊天记录、转账凭证等证据,及时拨打12345、12315投诉举报。

来源:中国消费者报•中国消费网   作者:熊志强 记者吴采平   编辑:陈俊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