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消费者报报道(记者施本允)又到一年“双11”,不少消费者早已“清空”购物车、收到了心仪好物,也仍有许多人在执着“蹲守”所谓的“最低价”。面对各大平台、直播间推出的花样繁多、让人眼花缭乱的优惠活动,消费者该如何避开“雷区”?浙江省消保委提醒:这四点须注意。
私下交易风险高
“家人们,直播间库存有限,想要的亲们加我微信,还能更优惠哦!”
“都过去十天了,怎么还不发货?哎呀,我被拉黑了!”
“双11”期间,部分不良商家会以平台限流、账号异常等“技术原因”为幌子,或者以“低价”“清库存”为诱饵,引导消费者脱离电商、直播平台监管,转而通过微信、支付宝、QQ等渠道私下交易。一旦轻信商家选择私下交易,消费者不仅可能面临“付款后卖家失联”“收到假货无法追责”等问题,还可能因泄露个人信息带来诈骗风险。
对此,浙江省消保委提醒消费者。不轻信“私下交易没有平台抽成更便宜”“平台有bug私下交易更方便”等话术,不随意添加卖家微信、QQ等私人联系方式,坚决拒绝任何脱离正规电商、直播平台的交易请求,所有聊天、下单、付款操作均在平台内完成,并留存交易记录作为维权依据。
发货承诺要看清
“家人们,今天拍下这款加绒卫衣,‘双11’期间48小时内准发,顺丰直达!”
“都等了快一周了,物流一直显示‘待发货’,问客服就说‘爆单了要排队’……”
“双11”期间,商品订单量激增,部分商家为了快速促成交易,常会作出“当日发”“48小时内发货”“指定快递配送”等明确的发货承诺,但实际履约时却频频“掉链子”。有的以“仓库爆单”“备货不足”为由拖延发货,有的擅自更换承诺的快递,还有的出现发错商品型号、漏发赠品等问题。消费者追问时,商家要么敷衍搪塞,要么让消费者自行选择退款,若消费者急需商品,还会因商家违约额外耗费时间和精力。
对此,浙江省消保委提醒消费者,下单前主动确认细节,向客服或主播核实发货时间、备货情况、指定快递等信息,避免因信息模糊导致后续纠纷。对商家口头或文字提及的发货承诺,通过截图、录屏等方式保存。若超出承诺时间仍未发货,第一时间与商家沟通,明确延迟解决方案及补偿措施,依法维护自身权益。
“最低价”承诺勿轻信
“家人们,今天在我们直播间买到就是赚到,‘双11’最低价,只要199!”
“哇,最低价呀,买买买!”
“我刚买6天,怎么就只要99了!”
“双11”期间,平台、直播间会以“全年最低”“买贵双倍返现”等词句来吸引消费者下单。消费者下单后却可能发现自己“买贵了”,想退差价却往往会被卖家以“国补不能保价”“不是同一个链接”等为由拒绝,有的卖家还会直接失联。
对此,浙江省消保委提醒消费者,不要轻信商家“最低价”宣传而激情下单,下单前多货比三家,或查看商品历史价格(如商品评论中可能会提到买入价),避免落入低价陷阱。同时,若商家在直播间作出“买一送三”“直播间下单加赠XX商品”等承诺时,建议消费者采用截图、录屏等方式记录主播承诺及下单过程,避免赠品“缺斤少两”或商家事后以消费者不是在直播间下单为由拒绝赠送产品。
“免费退货”有限制
“我是平台会员,页面写了‘会员免费退货’,这月买的第5件衣服不合适,退的时候怎么还要收12元运费?”
“亲,咱们会员每月免费退货额度是3次,超过次数就需要自付运费啦。”
目前多数电商平台为会员提供“免费退货”权益,但该权益普遍设有次数、金额或品类限制,并非所有退货都能享受免费。例如:部分平台会员每月支持3-5次免费退货,超出次数后需自行承担退货运费;有的平台对免费退货商品的单价设限,高价商品(如超过5000元)不纳入免费退货范围;还有的平台将大件商品(如家电、家具)、生鲜食品等排除在会员免费退货权益之外,即便会员退货也需付运费。此外,部分平台不会主动提醒会员“免费额度已用完”,消费者往往在提交退货申请时才发现需额外付费,增加不必要的支出。
对此,浙江省消保委提醒消费者,提前查会员权益细则,下单前通过平台“会员中心”查看免费退货的具体限制(次数、金额、品类),实时关注额度剩余情况,避免因额度超支额外付费。若平台或商家以其他“未告知的限制”为由拒绝免费退货,可收集权益说明截图、聊天记录等证据依法维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