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消费者报报道(记者郑铁峰)拥有有效专利企业数增长到15.4万家;省内企业荣获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全球奖;截至今年6月,有效发明专利增长264倍达到45.1万件……7月28日,国家知识产权局举办以“浙江打造知识产权强省,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为主题的新闻发布会。浙江省市场监管局(浙江省知识产权局)党委书记、局长谢小云在会上专题介绍了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的“浙江实践”。
高价值发明专利总量翻番
围绕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核心使命,浙江省5年内3次召开全省知识产权工作大会,制定印发贯彻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纲要实施意见,系统编制发展路线图。浙江省人大颁布实施知识产权综合性地方法规《浙江省知识产权保护和促进条例》,全面加强法治保障。知识产权全链条集成改革被列入浙江省委重大改革。9项浙江创新做法获评知识产权强国建设典型案例。
2022年,为激励全社会创新创造,浙江省设立了涵盖知识产权所有门类的知识产权奖,包括大奖2项、专利奖、商标奖、版权和其他知识产权奖合计300项,奖金总额达3750万元。第一届共有285个单位和项目获奖。为进一步提升创造质量,浙江省建立了省、市、县三级梯次递进的高价值专利培育网,强化“高校院所+企业”协同创新,全省高价值发明专利总量突破15万件,近5年翻了一番多。
近两年,浙江省推动知识产权强链兴企,着力打通创新源头,创新专利公开实施制度,唤醒8777件高校和科研机构“沉睡”专利,近1/10的实验室成果走向生产线;开展专利密集型产品培育,全省专利密集型产业增加值1.57万亿元,占GDP比重突破20%;做好“知识产权+金融”文章,2024年全省专利、商标质押授信金额达5197亿元,1.17万家中小企业将知识产权变成“真金白银”。
浙江省于2021年在全国率先开展数据知识产权试点,成功构建起一套激励数据创新、激活数据潜能的制度体系。目前,全省数据知识产权登记量达2.2万件,覆盖27个省(区、市)的企业,累计实现转化运用金额近77亿元,登记数量和转化金额均占全国七成左右。
为了培育一批以专利产业化为成长路径的样板企业,浙江实施“金种子”计划,聚焦人工智能、新能源等新赛道,分级分类提供“陪伴式”服务,目前已形成500家样板级、3065家成长级、11361家孵化级的“雁阵梯队”,累计提供超10万次精准服务。
海外维权护航企业发展
浙江省聚焦民营企业知识产权快速获权需求,积极争取布局建设21家国家级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快速维权中心,专利预审领域全面覆盖“315”科创体系和“415X”产业集群。近3年来,通过向民营企业倾斜调配专利预审资源,民营企业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增幅达150%。
另一方面,浙江省聚焦民营企业知识产权快速维权需求,建立健全知识产权违法行为投诉、举报受理机制,给知识产权维权按下了“加速键”,在全省推行知识产权行政裁决简易程序,创新推出“独任审理”“先行比对”“径行裁决”等便利当事人的举措,办案周期比法定周期压减50%。
近两年,随着浙江品牌不断走向海外,民营企业也遇到了出海易、维权难的问题。为破解这一难题,浙江省共计建成9家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指导分中心、19家海外工作站,2024年实现重点案件应对指导100%,为企业挽回损失4亿多元。
新闻发布会上,义乌市人民政府负责人介绍说,义乌作为全球重要的小商品集散中心,始终将知识产权保护作为深化国际贸易综合改革、提升对外开放能级的关键抓手。在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指导中心义乌分中心的支持下,遇到侵权纠纷时,当地企业真正做到“该出手时就出手”。
地理标志助力共同富裕
浙江省开辟地理标志全要素保障、全方位保护、全产业链提升的富农新路径,不断推进地理标志产业与文旅、农旅产业融合发展,实现“地理标志+景区”“地理标志+农产品”“地理标志+文化”相互融合的发展格局,有效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截至去年底,浙江省地理标志专用标志使用主体达到4200家,形成350多个特色产业集群,惠及农户达13万户,产品溢价30%以上,年产值突破千亿元。
逢年过节,浙江家庭餐桌上少不了的一款饮料就是“柚子汁”。这些年,常山县以“常山胡柚”为抓手,带动全县10万从业人员增收12亿元以上,地理标志品牌价值达104亿元,以“一颗果”造福一座城,绘就地标富农“新画卷”。
同时,浙江大力推进区域农产品品牌培育。“丽水山耕”作为全区域、全品类、全产业链的地市级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连年领跑中国区域农业品牌影响力榜单。近年来,浙江省市场监管局(浙江省知识产权局)与丽水市政府协同加强“丽水山耕”公共品牌培育,形成了以“A标(通用标准和认证规程)+B标(产品标准)”为主要内容的品牌标准体系,组建“丽水山耕”国际认证联盟,吸收会员500余家,覆盖全市九大主导产业,形成集群效应。此外,“天目山宝”“禹上田园”“苍农一品”等一批浙江名特优品也“百花齐放”,纷纷上榜中国区域农业品牌影响力Top100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