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国家知识产权局召开专场新闻发布会,主题只有6个字:介绍“浙江实践”。
全国都在学的“浙江实践”,到底是什么?
历经20年沉淀出来的“浙江实践”,不仅仅是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的“典型样本”,也是知识产权事业高质量发展中具有代表性的“地方答卷”。
全省拥有有效专利企业数增长到15.4万家,全省有效发明专利增长264倍达到45.1万件,商标有效注册量增长30倍达到491.6万件,去年全省专利、商标质押授信金额突破5000亿元……这一串串数字背后,是浙江20年来的坚守与深耕。
A 5年间高价值发明专利总量翻番
知识产权创新活力迸发,需要肥沃的“土地”。
全面加强法治保障,颁布实施知识产权综合性地方性法规《浙江省知识产权保护和促进条例》;推进知识产权全链条集成改革,共计9项浙江创新做法获评知识产权强国建设典型案例,数量居全国之首。
2022年,为激励全社会创新创造,浙江省政府设立了全国首个涵盖知识产权所有门类的知识产权奖,包括大奖2项、专利奖、商标奖、版权和其他知识产权奖合计300项,奖金总额高达3750万元。第一届共有285个单位和项目获奖,其中浙江大学、正泰集团荣获首届大奖。
近年来,高价值专利正在逐渐成为企业创新实力的硬核标尺。为进一步提升创造质量,浙江省建立了省市县三级梯次递进的高价值专利培育网,强化“高校院所+企业”协同创新,全省高价值发明专利总量突破15万件,近5年翻了一番多。
其中,第一批省高价值专利培育项目承担单位——杭州启明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的“心血管介入治疗医疗器械高价值专利培育项目”就是典型案例。其产品“人工肺动脉瓣膜”率先在韩国、南非、俄罗斯等30多个国家上市,开创国产瓣膜出海先河,覆盖超85%患者需求。截至2024年底,累计销售额超1.8亿元,获评“中国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发明专利十大优秀案例”。
B 唤醒高校院所“沉睡专利”8777件
知识产权只有用起来,才能释放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强动能”。
近两年,浙江推动知识产权强链兴企,着力打通创新源头,首创专利公开实施制度,唤醒8777件高校和科研机构“沉睡”专利,近十分之一的实验室成果走向生产线;率先开展专利密集型产品培育,全省专利密集型产业增加值1.57万亿元,占GDP比重突破20%,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近7个百分点;做好知识产权+金融文章,2024年全省专利、商标质押授信金额达5197亿元,连续五年位居全国第一,1.17万家中小企业将知识产权变成“真金白银”。
在数字经济浪潮奔涌的今天,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被誉为新时代的“新能源”。浙江于2021年在全国率先开展数据知识产权试点,成功构建起一套激励数据创新、激活数据潜能的制度体系。目前,全省数据知识产权登记量已达2.2万件,覆盖27个省(区、市)的企业,累计实现转化运用金额近77亿元,登记数量和转化金额均占全国七成左右。
为了培育一批以专利产业化为成长路径的样板企业,浙江实施“金种子”计划,聚焦人工智能、新能源等新赛道,分级分类提供“陪伴式”服务,目前已形成500家样板级、3065家成长级、11361家孵化级的“雁阵梯队”,累计提供超10万次精准服务。
今年7月初,经“金种子”计划培育并推荐的杭州宇树科技有限公司成功斩获WIPO全球奖,实现了浙江省在该奖项上零的突破,也成为本届10个全球奖获奖者中唯一的中国代表。
C 海外维权为企业挽回损失4亿多元
只有严格保护知识产权,创新才有动力。
聚焦民营企业知识产权快速获权需求,浙江积极争取布局建设21家国家级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快速维权中心,专利预审领域全面覆盖“315”科创体系和“415X”产业集群。
近三年来,通过向民营企业倾斜调配专利预审资源,民营企业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增幅达150%。比如,支付宝推出的“碰一下”新一代数字支付通过批量快速预审获得高价值专利组合授权,助力企业快速推进市场布局,已覆盖全球400个城市,用户数突破1亿。
此外,浙江聚焦民营企业知识产权快速维权需求,建立健全了知识产权违法行为投诉、举报受理机制,给知识产权维权按下了“加速键”,在全省推行知识产权行政裁决简易程序,创新推出“独任审理”“先行比对”“径行裁决”等便利当事人的举措,办案周期比法定周期压减50%,企业维权不再“跑马拉松”。
这两年,随着浙江品牌不断走向海外,民营企业也遇到了“出海易、维权难”的问题。为破解这一难题,浙江共计建成9家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指导分中心、19家海外工作站,去年实现重点案件应对指导100%,为企业挽回损失4亿多元。
记者手记
专利快车开往数字未来
20年来,浙江企业创新活力迸发。从数据看,浙江的高价值发明专利五年翻番、专利质押金额连续五年全国第一;从个案看,启明医疗的“人工肺动脉瓣膜”覆盖85%患者需求,宇树科技斩获WIPO全球奖。
这些数字和案例背后,是一个完整的创新生态链:既有《浙江省知识产权保护和促进条例》的顶层设计,也有“金种子”计划的精准滴灌;既有3750万元重奖创新的魄力,也有为中小企业解忧的“专利变现”机制。
最打动人的还是那些细节:8777件“沉睡专利”被唤醒,1.5天办结电商维权案,连数据知识产权都能证券化……这些制度创新,恰是滋养创新种子的肥沃土地。
当创新创业者不必为维权奔波、不为融资发愁时,他们自然会专注于创造更高的价值。
浙江用实践证明:好的创新生态,既需要阳光雨露的政策滋养,也需要修枝剪叶的严格保护,更需要让创新果实转化为真金白银的市场机制。
这或许是“浙江实践”最值得品味的启示,期待更多的企业都能够乘坐专利快车驶向数字新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