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 回
所在位置: 消费资讯
“夜宵人”的味觉狂欢
发布时间:2025-08-14 09:17:52

11万家24小时门店、夜宵规模突破4万亿…… 让“深夜吃点好的”不再只是慰藉

当白天的喧嚣逐渐退场,深夜的城市悄然迎来另一场热闹——属于“夜宵人”的味觉狂欢。

2025年的夜宵,早已不是简单的“加餐”,而是正在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从炭火烤肉、热辣卤味,到深夜排队两小时也要吃上的爆款门店,中国人的夜宵文化正变得更加精致、多元、情绪化。

在这场味蕾主导的夜间盛宴中,食客、品牌与城市,线上与线下多方共振,让“深夜吃点好的”不再只是慰藉,更是一种共鸣。

谁是夜宵人群“核心饿人”?

49.4% 夜宵订单来自26-35岁人群

众人饥肠辘辘,谁才是夜宵人群里的“核心饿人”?

数据显示,26-35岁的人群是夜宵餐饮的核心消费人群。2025年5-7月的夜宵订单中,49.4%的份额来自26-35岁的人群。这是一群懂生活也需要被慰藉的打工人,夜宵成为他们释放情绪与重建能量的一个“窗口”。

中老年是高客单价群体,吃夜宵时出手阔绰:41岁以上群体的夜宵消费能力较其他人群高出一截,人均消费达到85元。56-60岁初老人群的人均消费能力是最高的,达到了92元。

夜宵市场演绎新消费逻辑

老字号转型后夜间外卖订单增300%

如今的夜宵市场,演绎着“线上种草+线下拔草”的新消费逻辑。

数据显示,2025年夜宵外卖客单价普遍高于日常订单,45岁以下人群尤为明显。老字号通过线上转型破局,夜间外卖订单增长300%。线下门店则通过“场景再造”黏住顾客:某餐饮品牌在晚上10点后切换为“Livehouse模式”,DJ打碟与精酿啤酒让客群年轻化30%。

这种“虚实融合”正在催生新业态:杭州某茶饮店推出“夜间故事会+奶茶”组合,夜间销售额占比从15%提升至40%;北京三里屯出现“剧本杀+火锅”跨界店,23:00后场次需提前3天预约。

好吃的食物最能吸引大家排队

杭州夜宵平均排队时长超过20分钟

不论在哪个城市,好吃的食物,还是最能吸引大家排队的招牌。

夏日的夜晚,一群人露天坐在板凳或露营椅上,努力地寻找黑色工业大风扇带来的一丝清凉。就算手里的冰水变热了也不走,因为他们正等待着一声亲切的“A13,A13,××喊你吃饭了”。是的,半夜出门吃夜宵也得排队——这已经是午夜“大饿人”们的家常便饭了。

从2025年7月的平均排队时长来看,想在成都、重庆吃上夜宵,平均得排队26分钟和24分钟。深圳、上海、杭州等地,平均排队时长也都超过20分钟。

夜宵经济从充饥到品质进化

中国夜宵市场规模突破4 万亿大关

当中国夜宵市场规模突破4万亿元大关,这个曾经的“边缘消费”正以年均17%的增速重塑城市经济版图。

数据显示,2025年全国超11万家餐饮门店提供24小时服务,夜间堂食订单量同比增长21%。

从市井大排档到米其林餐厅,夜宵场景正在分化:高端餐饮推出“深夜酒廊”,人均消费突破300元;下沉市场则涌现出客单价25元的“炸串工厂”,单店日销超2000串。这场全民参与的味觉狂欢,正在重新定义中国城市的“夜间GDP”。

从“川辣统治”到“风味混战”

江浙沪以40% 的鱼鲜类交易额增长

中国夜宵地图正在上演“风味割据”与“多元文化”的跨界融合。

川渝地区以麻辣小龙虾、自贡冷吃兔稳居热搜榜,东北烧烤凭借101%的线上订单增速成为“流量之王”,而江浙沪以40%的鱼鲜类交易额增长,将“不时不食”的江南哲学注入夜宵场景。

此外,跨界融合成为新趋势。上海某日料店推出“深夜居酒屋”模式,将刺身拼盘与精酿啤酒组合,客单价提升至180元仍座无虚席。这种“在地风味+国际化表达”的创新,正在重塑夜宵江湖的权力格局。

来源:城报   作者:   编辑:陈俊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