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 回
所在位置: 消费资讯
实体店买书不能只见封面不见书
发布时间:2025-08-18 09:58:11

去实体店购物,体验感是顾客十分在意的一点。但记者发现,为了避免书籍污损,有的书店将过去可供顾客随意敞开翻看的书籍用塑封皮牢牢封死。有网友吐槽“书店在凭封面卖书”。(据8月14日《北京晚报》报道)

走进一家书店,指尖划过书脊的触感,随手翻开一页的新奇,邂逅一段文字的惊喜——这些本应是实体书店珍贵的魅力。然而,如今越来越多的书店选择用塑封将书籍封死,读者只能凭封面买书,这种做法无异于将实体书店的竞争优势拱手相让。在网络购书便捷的今天,实体书店若连可翻阅这一基本体验都无法保证,其存在价值将大打折扣。

实体书店的核心竞争力并非效率或价格,而在于它能提供独特的体验场域。换言之,书店的灵魂体现在人与书的直接互动中,亲手掂一掂书本的重量,鼻尖萦绕淡淡的油墨清香,感受纸张翻动的沙沙声,这些细微而真切的感官体验构成了实体书店无可替代的触感价值。当书店用塑封将书本层层包裹,将这些珍贵体验一一隔绝时,其实是亲手舍弃了自身的宝贵特质。试想一下,如果消费者需要通过淘宝上的图片才能了解一本书的内容全貌,那读者何不直接网购?

给书籍套上塑封,背后折射出的是书店经营思维的短视与惰性。诚然,样书出现污损会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但这并非无法破解的难题。比如有的书店采用透明书皮保护样书,证明了保护与开放可以兼得;出版社多配样书并打折销售的建议,展现了产业链协同的可能性。与其因噎废食地塑封书籍,不如将样书损耗视为必要的体验投资。实体商业的本质是体验经济,若是连这样的成本都不愿承担,何谈与电商平台竞争?

从更深层来看,书籍塑封现象的背后,暴露出商业文化中对临时性使用价值的忽视。那些被读者反复翻阅的书籍并不是单纯的损耗,而是活广告;那些被读旧的页面并不是瑕疵,而是书籍生命的见证。将书籍封在塑料膜中,等于阻断了它们被遇见和被选择的可能。一个健康的文化消费生态,理应包容书籍从样书到新书再到二手书的完整生命周期。

解开书籍塑封之困,需要书店重新发现自己的文化本位。书店不仅是卖场,更应是文化体验的空间、阅读推广的阵地。与其在塑封中苟延残喘,不如大方拥抱翻阅带来的损耗,将其转化为独特的竞争优势。毕竟,一本被无数人翻阅过的旧书所承载的故事与记忆,远比塑封下崭新的寂寞更有价值。当书店找回让书籍自由呼吸的勇气,才能重新成为城市中不可或缺的文化绿洲。

来源:中国消费者报•中国消费网   作者:苑广阔   编辑:陈俊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