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 回
所在位置: 消费资讯
谁为银发经济买单④|寻找身边经济发力点古荡菜市如何“兜牢”银发族?
发布时间:2025-08-29 09:18:15

改造一新的古荡菜市 摄影 商报记者 项凯

上午十点,杭州西湖区古荡菜市。65岁的陶菊香带着小孙女穿梭在各个摊位间,摸摸番茄、看看丝瓜、挑挑梭子蟹,再和摊主闲聊几句,笑意漫过眼角皱纹。“古荡菜市改造升级后,不仅年轻人多了,更让我们老年人体验了一把新生活,以前都要起早赶场,现在什么时候来都很方便。”陶菊香说。这样的新场景,无疑为像她这样的银发族开启全新的生活方式。

今年3月,《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发布,明确指出要“支持服务消费场景创新、业态融合、产业集聚”,鼓励发展贴近社区、聚焦日常的便民消费新场景。菜市场作为社区便民消费重要载体和银发族的高频消费场景,如何通过优化升级消费场景激活银发经济新增长极,是政府在民生实践中需要着力破解的课题之一。

拆“壁垒”:让银发族 “走得进” 菜市场

适老化硬件改造,是激活银发消费的第一步。古荡菜市建于1996年,是杭州人熟悉的老菜场之一。今年65岁的陶菊香在古荡街道住了32年,对这里的一切谙熟于心。“以前门口停满车子,走路都得侧身,现在门口改成了大广场,那边还有升降桩,方便管理电瓶车,再也不怕被车子擦碰了。”改造后的古荡菜市,不仅复古建筑风格让人眼前一亮,适老化、无障碍设施也让周边居民点赞。“古荡菜市在改造之初就明确了要打造‘无障有爱’菜市场。”古荡菜市相关负责人介绍。陶菊香说的升降桩,是古荡菜市在改造时引入的智能升降桩系统,通过自动识别功能,有效阻挡电瓶车,但轮椅可以顺利通行。

改造后的菜市场,更懂老年人的“小心思”。踏进菜市的第一步,就能感受到地面的防滑效果。记者观察到,古荡菜市的摊位高度相对较低,摊位与摊位之间的过道较宽,更方便老年人买菜和通行。除此以外,菜市还配备了无障碍坡道、无障碍卫生间、无障碍停车位、无障碍电梯等设施。“像我们年纪大了,最怕爬楼梯,这个电梯我是最满意了,基本上天天都要坐的。”陶菊香说。

同样的优化升级也发生在杭州其他菜市场。东山弄市集的防滑地砖每月定期打磨;文二菜市增设休息区;宁围农贸市场构建“银发友好”市场环境,配备轮椅、老花镜等适老化设施。这样的改造,有效拓宽了银发族在菜市场的驻留空间,迈出了兜牢老人的第一步。

稳菜价:十五年不涨租,动态控价赢人心

记者采访当天,陶菊香的主要目标是梭子蟹。“今天这个梭子蟹是30元一斤,虾是20元一斤,这边菜的价格公道,我等会儿还要坐电梯上三楼,去共享厨房加工买来的菜。”步入老龄社会,菜市场如何持续吸引银发族,关键在于能否精准对接他们的需求。

菜市场最浓郁的烟火气,正源于陶菊香口中稳定的菜价。据悉,古荡菜市十五年未对商户涨租,最新一轮改造由街道全额出资,坚决不把改造成本转嫁消费者。同时,搬迁回归的老商户摊位费减免两个月,年轻的初创业者可享受三个月租金减免。稳定的物价背后,还有菜市管理方的精细化治理。“我们每天对市场全品类商品进行询价,依托实时数据统计系统,一旦发现单品价格涨幅明显,就会立即启动预警机制,了解原因,实施动态调控。”古荡菜市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记者观察到,古荡菜市仅肉摊就有16家。“菜市场本质上是一个供需博弈的场域,我们在保留老摊位的同时,还通过引入同品类多商户的经营模式,构建良性竞争生态,将价格锚定在合理区间。经改造后摊位总数基本持平,营业额反而呈上扬态势。”古荡菜市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改造后的古荡菜市,经营面积达2900平方米,有158个摊位,营业额较原来增加30%—35%,日均销售额超30万元。

古荡菜市提质不提价的做法也是文二菜市等菜市升级改造的普遍策略:一方面投入资金改造菜市场硬件设施,另一方面严控租金涨幅,确保菜价稳定,让老摊主能够留得下来,老顾客能继续舒心来。稳住菜价,也就稳住了菜市场的“晴雨表”。

拓服务:焕新银发族消费新体验

杭州菜市场的业态,早就不局限于菜了,从咖啡馆、阅览室、电影院,到共享厨房、文创空间、骑行驿站……不难发现,杭州正积极探索各种新业态,让菜市场的服务边界不断延伸,对于银发群体而言,是对生活方式的全新解读。

“我们老年人也想过点新生活,以前来菜市场,早上匆匆忙忙来一趟,现在有时间一天都要来好几趟,早上来乘风凉,跟邻居聊聊天;中午来买菜,去‘共享厨房’代加工;晚上再到菜市外围的餐饮店买几个卤味加餐,以前哪想得到菜市场这么好啊。”陶菊香感慨道。

今年1月1日正式营业的“共享厨房”,是古荡菜市最受欢迎的新业态。这里的厨具调料由菜市统一提供,顾客可选择自己炒或厨师代炒。加工一份素菜8元,荤素搭配10元,如果在菜市买菜,自己动手加工还可享受8折优惠。“我一个礼拜至少要来共享厨房一次,周末有时候还要和朋友们来这里聚餐,花费少、体验好。”陶菊香说。言谈间,鲜香扑鼻的梭子蟹炒年糕出锅了。陶菊香拎着加工好的菜,心满意足地回家了。从买菜到买服务,银龄消费的边界不断延伸。古荡菜市经过一系列的改造提升,如今已经变成周边居民爱逛的“社区生活综合体”。

老菜场的改造升级,从来不是简单的硬件翻新。既藏着城市治理的细腻心思,也映照着银发经济的无限可能。据悉,截至今年3月中下旬,杭州全市共有328家农贸市场,通过改造升级的三星级以上市场242家,数量规模位居全省第一。在此基础上,如何推动菜市场在环境设施、经营业态、食品安全等方面继续提升,让银发族的“菜篮子”拎得更舒心,杭州正以实践给出答案。

来源:每日商报   作者:记者 侯惠惠   编辑:陈俊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