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 回
所在位置: 消费资讯
即将踏上大屏之路 微短剧按下品质升级加速键
发布时间:2025-08-29 09:53:20

中国消费者报报道(记者王小月)曾经在手机小屏上霸屏的微短剧,如今逐渐走进千家万户的客厅大屏。广电总局近日印发《进一步丰富电视大屏内容 促进广电视听内容供给的若干举措》(以下简称《若干举措》),明确提出鼓励支持优秀微短剧进入电视播出,为当前快速膨胀却深陷同质化困境及诱导充值争议的市场注入强心针。微短剧能否借此契机告别“野蛮生长”,迈入高品质发展的新阶段?

加速大屏化探索

《2025年上半年微短剧阶段性发展报告》显示,截至6月,全国微短剧用户规模达6.96亿,预计2025年市场规模将达到634.3亿元,2027年将突破1000亿元,仅2024年各平台累计上线的微短剧就超3万部。

我国网络微短剧市场正处于爆发式增长阶段,这种增长态势得益于用户碎片化娱乐需求、内容形式创新、平台多元化布局以及政策支持。微短剧已成为文娱消费市场中不容忽视的新兴力量。

“微短剧爆发式增长超出所有人的预期。”一位行业分析师表示,近年来,微短剧市场规模迅速扩张,这类每集几分钟、全程高能且剧情紧凑的内容形式,精准契合了现代人的碎片化时间需求,成为短视频时代娱乐消费的新宠。

当前,在大小屏联动不断深化的趋势下,微短剧正与电视大屏实现双向奔赴。今年1月,广电总局在2025年微短剧春节档推荐片单中,首次增加电视大屏端系列;近日印发实施的《若干举措》进一步明确鼓励支持优秀微短剧进入电视播出。同时,相关部门也在加强法律法规制度建设,强化节目版权保护力度。

2024年10月,东方卫视曾推出创新形态节目《开播!短剧季》,引发行业内外广泛关注。该节目聚焦微短剧行业,不仅以综艺形式直观呈现微短剧IP从选角试镜、舞台竞演到实景试拍的全流程,还通过IP孵化为微短剧精品化发展拓展了更多可能性。借助此次跨界探索,节目成功打通了微短剧与电视大屏的次元壁,让微短剧“上星”步伐不断加快。

在微短剧的持续影响下,各大长视频平台及影视公司纷纷加快微短剧业务布局。在此背景下,长剧集本身的内容精品化推进,以及单集时长、剧集总数的向短迭代,迅速成为行业发展趋势。

逐步规范化发展

微短剧刚兴起时,市场乱象频发。在流量的巨大诱惑下,部分制作机构以“霸总”等字眼吸睛引流,通过拜金、炫富等情节制造爽点,导致低俗擦边、以暴制暴、血腥暴力、拜金炫富等微短剧内容充斥市场,粗制滥造、恶意引流、三观不正等问题也成为行业通病。

随着广电总局、行业协会、播出平台等多方监管和引导下,今年各平台已下架多部违规微短剧。广电总局明确规定,未经备案的微短剧不得上线传播。微短剧行业正经历从“野蛮生长”向规范化发展的转型阵痛期。

对于支持优秀微短剧进入电视播出这一举措,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研究员孙佳山表示,优质微短剧在电视台播出,可以作为广电生态的有机补充,让其产品形态更丰富、更多元。虽然短期内恐怕难以成为主流,但无疑是一个有益的尝试与探索。

北京奥优国际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董事长张玥对《中国消费者报》记者表示,近年来,广电总局持续加强对微短剧的引导和规范,此次支持优秀微短剧进入电视播出,将对短剧市场产生深远影响。“一方面,有助于提升微短剧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使其从移动端走向大屏,触达更广泛的观众群体;另一方面,电视平台的严格审核机制将推动短剧内容质量提升,促使行业向精品化方向发展。同时,电视播出也能为优秀短剧带来更多商业机会,如广告合作与版权收益,进一步激发创作活力。”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王鹏对《中国消费者报》记者表示,微短剧在大屏播出将改变网络平台竞争格局,符合电视播出标准、具备优质制作能力的制作方将脱颖而出,进而加速行业优胜劣汰。

品质升级道阻且长

微短剧凭借小体量、快节奏、低成本的特点迅速崛起,成为视听内容领域的新力量。但随着市场蓬勃发展,围绕微短剧的质量问题、版权乱象也日益凸显,从简单的复制粘贴到复杂的高级融梗,侵权行为屡见不鲜。

一位业内人士介绍,随着AI技术的普及,部分微短剧制作团队开始利用算法生成剧本,通过替换关键词、调整叙事顺序等方式规避抄袭风险。

微短剧的爆发式增长离不开技术赋能与市场驱动,但行业要实现从野蛮生长到精耕细作的转型,必须将版权保护纳入法治化、规范化轨道。

张玥认为,当前短剧行业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内容同质化严重、创新不足,以及部分作品存在诱导充值等不良现象。这些问题不仅影响用户体验,也损害了行业的健康发展。尽管市场规模迅速扩大,但短剧行业尚未真正进入高品质时代,许多作品仍以流量和商业收益为导向,缺乏深度和艺术价值。行业需要进一步加强内容创新和自律,推动优质内容持续产出,才能真正实现高质量发展。

当前微短剧的盈利模式较为单一,主要依赖广告植入与观众付费充值,其中过度依赖付费充值的模式易引发用户反感。对此,王鹏表示,微短剧行业虽然有优秀作品,但整体存在较多问题。高品质作品需在剧情、表演、制作、文化内涵、艺术价值等方面达标。而当前市场更追求快速产出与商业利益,忽视了质量提升。微短剧要进入高品质时代,需在内容创作、制作工艺、人才培养等方面全面升级,同时还需探索多元化的盈利途径。

来源:中国消费者报•中国消费网   作者:王小月   编辑:陈俊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