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 回
所在位置: 消费资讯
非遗小城,新旅游胜地
发布时间:2025-09-04 09:26:08

从“老古董”到“顶流” 簪花戴满头,铁水映星河……

去泉州蟳埔体验簪花围,在河南看铁水泼洒成满天星河,在贵州火把节感受炽热的狂欢,去内蒙古那达慕大会看策马奔腾……这两年,非遗正在挣脱“古老”的标签,以更加鲜活的姿态进入大众视野。

“华流才是顶流”的认同感在年轻人心中愈发强烈,越来越多的人主动奔赴小城,打卡非遗美食、体验非遗。这场非遗热潮,不仅给游客带来别开生面的深度体验,还撬开了当地经济的新增长极,让那些藏在深巷里的非遗,成为实实在在拉动发展的动能。

非遗旅行成不少人必备项目

85.1% 的人有一定计划

当非遗旅行越来越普遍,它已经不是偶尔尝鲜的“调味剂”,而是成为不少人心心念念的必备项目。

调研显示,85.1%的受访者对非遗旅行都有一定的计划。大约47.6%的人计划一年进行3-4次非遗旅行,这个比例在所有频次中最高,26%的人打算每年1-2次非遗旅行,还有11.5%的人把目标定在一年5次甚至更多,足见它有多让人上头。

尤其在一线城市的受访者中,49.4%的人计划每年3-4次非遗旅行,比整体高出1.8个百分点,还有20.9%的人计划每年5次以上非遗旅游,比整体高了9.4个百分点,可见非遗旅行在高线城市中的渗透力。

从“打卡游”转向“深度游”

84.2%的人追求沉浸式体验

旅游频率提升了,人们对旅行质量也有了更高要求,开始追求沉浸式参与,从“打卡游”转向“深度游”。

调研结果显示,84.2%的受访者追求沉浸式体验,参与当地民俗仪式、节日狂欢等活动,比如穿蒙古袍体验一场策马奔腾,在泼水节跟着当地人加入洒水祈福的狂欢,或是在火把节举着火把挤进人潮。78.8%的人希望非遗体验融入旅行日常,在生活场景中感受非遗,就像在老街小摊前尝尝非遗小吃,住进挂着蜡染布的非遗民宿,让文化融在日常的吃喝住里。年轻人尤其吃这一套,92%的00后希望沉浸式感受非遗,比整体受访者高出7.8个百分点;83.5%的00后希望在生活里感受非遗,比整体高出4.7个百分点。

追着非遗去旅行成新方式

88.7%的受访者会专程奔赴一座城市

近年来,属于中国人的旅行方式——非遗旅行,越来越火了。

一方面,在旅行中参加非遗体验的人越来越多;另一方面,体验过一次非遗的人,下次还想体验,甚至把非遗当成决定旅行目的地的“指南针”。

在调研中,88.7%的受访者会为了非遗体验,专程奔赴一座城市。

其实,非遗旅行的门槛并不高,穿民族服饰扮一回“民族少女”,或是去周边城市赶一场庙会、来一场“特种兵旅行”,都是非遗体验的一部分。

“非遗+旅游”内容声量走高

非遗活动TOP3:非遗表演、地方饮食、节日狂欢

近两年,平台上“非遗+旅游”的内容声量持续走高,很多人把非遗体验列进了旅行清单。

在关于非遗旅行“人气活动”调研中,发现非遗表演、地方饮食、节日狂欢成为人们最感兴趣的非遗活动TOP3。79.5%的受访者期待河南打铁花、浏阳烟花等观赏性表演;73%的人偏爱内蒙古烤全羊、北京涮羊肉这类“舌尖上的非遗”;72.5%的人则盼望扎进那达慕大会、火把节的热闹里,沉浸式感受节日狂欢。

而今年夏天的两大非遗盛会——那达慕大会和贵州毕节彝族火把节,则把人们对非遗旅行的期待落到了实处。

县城旅游日渐火热

81.6%的人认为小城市非遗更原生态

最近两年,县城旅游火了起来,人们发现这些小城更是非遗的天然展馆。

数据显示,48.1%的受访者去过三线及以下小城体验非遗,还有48.1%的受访者暂时没去过,但有兴趣去。

为什么小城非遗旅游格外受欢迎?在调研中,81.6%的受访者认为,小城市的非遗体验更加原生态;81%的人认为,小城市有其他地方找不到的独特非遗。

当小城非遗通过各种短视频被更多人知晓,火起来的还有街角小吃摊从早忙到晚的油锅、民宿老板手机里响不停的订单提示音……

来源:城报   作者:   编辑:陈俊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