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2000多公里,从东海之滨到雪域高原,一场双向奔赴在浙江杭州与四川巴塘间温情上演。就在刚刚过去的暑假,浙江科技大学(下文简称“浙科大”)“益行青年·巴梦行”师生团队深入甘孜州巴塘县,用9天8夜的时间完成了一场沉浸式暑期实践活动。他们把课堂搬进牧场、把镜头对准高原,在牦牛声中、酥油茶香以及弦子舞跳动的节拍里,探索出了一条“产业协作+文化赋能+人才培育”的三维发展新路径。
初到巴塘时,高原反应带来的头痛、语言沟通的障碍、对当地产业的陌生,也未能阻挡师生们的采风步伐。一路上,他们在藏房里与藏族老乡围坐在一起喝酥油茶,听村干部讲述对口支援、消费帮扶等工作推进过程中所面临的困境,在田间地头记录特色资源。
“当看到藏族阿妈把最好的青稞饼塞到我手里,当听到孩子们用不太标准的普通话问‘浙江是什么样子’,我突然明白,对口支援不仅是物资的流动,更是心与心的靠近,是朝着共同目标迈进的携手同行!”浙科大设计专业的学生王心凌感慨道。
地处川滇藏交汇处的巴塘,拥有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海拔3000多米的高原牧场盛产优质的牦牛肉,雪山融水滋养的青稞颗粒饱满,野生松茸、虫草等山珍更是自然的馈赠。然而,粗放的加工与单一的销路,却让这份自然的馈赠久困山中。
此次浙科大的暑期实践活动,正是为了提升巴塘的农产品“外在形象”,助力它们更好地“出山”。此前,浙科大师生就曾为“浙样巴塘”门店量身定制藏式风情空间,开业即成打卡顶流。如今,他们再度启程,决心把一次门店设计的成功延伸到整条产业链。“巴塘有这么优质的农产品,我们不能把浙江的模式照搬过去,而是借助对口支援的契机,帮巴塘讲好自己的故事,让特色资源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引擎!”浙科大设计学院教师孟涛说,团队还走访当地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将藏族编织技艺融入产品礼盒,让每一份特产都成为传播巴塘文化、促进产业发展的使者。
此外,浙科大设计专业的学生夏俊杰透露,通过实践,他们团队已获得新灵感,将计划着手为巴塘打造系列IP形象,“未来要让更多人认识巴塘、记住巴塘,也让更多孩子靠家乡文化增收!”他说。
这份触动,正是高校把思政教育融入对口支援、助力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浙江科技大学党委书记表示:“助力乡村振兴不是简单的物质输送,而是要激发内生动力;育人不是空洞的理论说教,而是要在实践中厚植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