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首份关于AI的司法保障意见也于近日发布

“首例虚拟数字人案”“首例数字藏品案”“首例数据产品商业秘密保护案”……9月8日上午,杭州知识产权法庭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杭州知识产权法庭八周年运行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及十大典型案例。
8年前,经最高人民法院批准,杭州知识产权法庭(以下简称“法庭”)正式挂牌成立,跨区域集中管辖杭州、湖州、衢州等地市的专利技术类案件。
报告显示,8年来,法庭累计审结各类知识产权案件2.4万余件,包含多起具有国内外影响力的“首例”案件。从案由来看,外观设计专利案件数量最多,占比49.70%;技术类案件(包括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植物新品种、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技术秘密、计算机软件的权属等案件)数量次之,占比24.62%;其余则为不正当竞争案件、商标权案件、垄断案件等。
同时,法庭不断加大对侵权的惩治力度,全面实行知识产权民事、行政和刑事案件“三合一”审判,提高侵权违法成本。从判赔金额来看,最高判赔额5593万元,判赔金额超过100万元的达354件。值得一提的是,近五年来,法庭上诉至最高人民法院的技术类案件每年改判发回率为全国法院最低。
杭州中院党组成员、副院长池海江介绍,综合审判实践来看,近年来,法庭审结的案件具备以下特征。
一是涉网案件高发。杭州作为电子商务之都,电商企业云集,这也让涉电商网络平台的案件比例较高。2017年至2024年,法庭共审结涉及各类网络平台的案件12799件,这类案件的当事人大多“两头在外”,即权利人与直接侵权人都不在杭州辖区。
二是新类型疑难复杂案件逐年大幅递增。近年来,法庭受理的涉及大数据、人工智能、算法、基因技术、新型商业模式等前沿领域的案件层出不穷,此类案件往往无审判先例可供借鉴,需要探索裁判规则。此外,案件本身的疑难程度与技术壁垒持续抬高,技术事实认定困难,证据体量呈指数级增长,案卷材料动辄以万页计,审理要求高、难度大。
三是批量商业维权现象频发。随着网络检索技术的进步,网上侵权行为更易被发现,取证过程也更为便捷。权利人获取相关侵权证据后,集中提起维权诉讼,导致某类案件短期内呈现大幅增长。
据悉,近日,杭州市中级人民法院还发布了浙江省首份关于AI的司法保障意见——《关于以高水平知识产权司法服务保障杭州建设人工智能创新高地的意见》,旨在以审判实践回应杭州打造人工智能创新高地之需,引导技术合规、向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