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 回
所在位置: 消费资讯
运动品牌也“痛”了 痛包频频上新引关注
发布时间:2025-09-12 09:39:51

“痛文化” 消费热潮正在袭来。赛场看台上,观众的痛包缀满印着社群Logo、励志标语;演唱会现场,粉丝痛包“痛层” 里的偶像周边娃娃更是人手必备。“年轻人背痛包”已成为个性化表达的明确趋势。正是敏锐捕捉到这一需求变化,近来匡威、LEE、Dickies、李宁等运动品牌纷纷加码痛包产品布局,将这一细分品类打造成争夺年轻消费群体注意力的新战场。

痛包与普通单肩包、双肩包的核心差异并不显著,关键在于其专门设置了一个透明隔层袋,可作为展示周边的“专属面板”。而这一特色设计的源头,要追溯到日本的“痛包文化”:最初是动漫爱好者将喜爱的徽章别在包上,徽章数量越多,象征对角色的喜爱程度越深;背着这样的包出门,仿佛与心爱的角色同行,这份独特的情感联结,也成为痛包吸引年轻人的重要原因。

从市场格局来看,电商平台上涉足痛包的运动品牌已有十余个,包括阿迪达斯、安踏、李宁等,产品价格基本稳定在100-200 元区间;从销售数据反馈,部分品牌的痛包单品销量已突破千余个。为进一步吸引年轻消费者,不少运动品牌直接将 “痛包” 二字融入宣传文案。

当前痛包市场更呈现出集中上新的态势,不少产品均为今年刚发售的新品。例如,匡威推出一款白色双肩痛包,专门在包包外侧设计了超大的透明夹层,满足用户展示周边的需求;斯凯奇上线了演唱会追星专属痛包,采用上下双痛层设计,并搭配“个性出行,日常元气出击” 的标语,高度贴合粉丝的使用场景;此外,Lee 近期同样推出两款牛仔材质痛包,涵盖双肩与单肩两种款式,强化了产品的风格化属性。

“痛文化” 的影响力已不止于痛包领域,不少服饰品牌正将这一文化延伸到更多产品品类中。不少运动品牌以洞洞鞋为载体,通过可自由更换的卡通饰钉,让用户轻松实现鞋子的DIY 改造;此外,“痛衣” 也同样成为部分品牌的追逐方向,这些尝试共同拓展了痛文化的消费场景,让其渗透到年轻人更多日常生活维度。

业内人士表示,千篇一律的工业化制品难以满足Z 世代个性化需求,偶像、玩偶等元素背后,是年轻人渴望被看见、获认同的情感期待。运动品牌想接住流量,关键在把握市场重心的转变——消费者更重“情绪价值” 而非单纯的“功能属性”,背包、鞋服等都是情绪表达的载体。品牌可以开放互动体系,如开放定制、推广可替换配件、鼓励用户设计,甚至转化优质消费者创作,以贴合年轻群体需求。

来源:每日商报   作者:记者 孟佳俊   编辑:陈俊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