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 回
所在位置: 消费资讯
预制菜之争,或是行业破局契机
发布时间:2025-09-17 10:01:14

近日,一场围绕预制菜的争议频频登上热搜,消费者与商家各执一词:一方呼吁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与选择权,另一方则强调工艺界定与商业声誉。事件背后,远非一餐一饭之归属问题,而是消费新时代下企业如何真诚对待消费者、行业如何规范发展的重要议题。

抛开概念之辩,回归消费者视角。大众真正期待的,并非抵制预制菜,而是一份清晰的知情与自主的选择。随着生活节奏加快,预制菜的确为解决效率与需求提供了可能,但这绝不意味着企业可淡化告知义务、回避沟通责任。相反,正因其属新兴业态,更须通过透明运营和规范服务建立信任。是否标识“预制菜”,不仅关乎菜单上的一行小字,更体现企业是否真正尊重消费者。

此次争议也折射出认知与标准之间的“温差”。消费者常将预制菜理解为“预加工+加热”,存在口感、营养与添加剂方面的担忧与顾虑;企业则援引2024年市场监管总局等部门发布的《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相关规定,将企业自家中央厨房直供菜品划出预制菜范畴。预制菜认知概念的交叉,加之国家标准缺失,恰是许多消费争议的根源。没有国家规范性标准的明确引导,各地地方标准规范也难以统一界定,企业和消费者只能在各说各话中陷入分歧。争议声嗡嗡,信任感寥寥,彼此之间的认知“温差”便难以弥合。

事实上,这场争论恰是一次难得的消费认知校准契机。消费生态的健康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企业、消费者、监管部门三方的共同推进。企业应当跳出概念游戏,真诚回应消费者顾虑,将告知义务贯穿于消费事前、事中、事后全链条;消费者也须保持理性监督,通过合规合法渠道积极反馈;相关部门更应加速推进预制菜国家标准的出台,广泛吸纳民意,制定清晰、科学、可执行的标准体系,让市场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一碗预制菜,盛满的不仅是食材与调味,更是企业对产品与服务透明的坚守、对消费者权利的尊重以及整个行业对持久健康发展的满满诚意。希望各方协同努力,构建权责清晰、运行规范、信息透明、信任可持续的预制菜消费新生态,才能让每一餐饭都吃得安心、品得温暖。

来源:中国消费者报•中国消费网   作者:徐文智   编辑:陈俊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