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 回
所在位置: 消费资讯
浙里创业营如何将“研值”变“产值”
发布时间:2025-09-18 09:28:57

组建“陪跑官”团队,“过来人”现身说法

杭州日报讯 杭州聆为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创始人、CEO彭程程这几天正忙着备赛。他的光子科学控制系统项目以总分第二的成绩,从800多个竞争对手中突围,晋级浙江省“火炬杯”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

这位曾在美国、德国等地工作多年的科学家,是“浙里”科学家创业营的首期学员之一。“在外资企业干了10年,技术我熟悉,但如何让项目在市场上找到精准定位,是我在创业营最想学的。”与彭程程一样,许多手握硬核技术的科学家在创业之初都面临相似难题。

为此,“浙里”科学家创业营应运而生——项目由浙江省科协指导,萧山区科协联合区委人才办、江南科技城管理局、浙江省数字经济学会共同发起,以“Link & Inspire”(连接与启发)为核心理念,围绕战略与方向、产品与IP、组织与团队、客户与增长、财务与融资五大模块,构建起“诊断—赋能—陪跑”闭环培育体系。

“陪跑”式赋能 助力“研值”变“产值”

与传统培训不同,创业营突出“小班化、实战化、专业化”特色。截至目前,创业营已成功举办3期主题班,初步形成一套可复制、有温度、见实效的科技型企业家培育机制,为浙江探索“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提供了新路径。

3期以来,创业营累计吸引135人报名,经严格面试遴选,最终80位高学历、强背景的科技创业者入营,其中硕士以上学历超80%,海归背景占23%,科研院所系创业者比例高达44%。

“我们不培养创业者,我们陪伴创业者成长。”创业营班主任、浙江省数字经济学会常务副会长章丰介绍说,创业营组建了一支特殊的“陪跑官”团队——除科技型企业家、投资人、科学家导师外,还有萧山区人才办、经信、科技、科协等部门的相关负责人,为学员提供从政策解读、人才对接到融资路演、技术合作的全链条服务。

线下授课、企业参访、工作坊路演、课后夜话……多种形式的学习场景设计,不仅传授知识,更激发合作。

杭州智爱时刻科技有限公司CEO张智和杭州游轫智能科技有限公司CEO梁霖在创业营期间,基于智慧渔业鱼苗计数器的物联网平台建设达成战略合作;萧山区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会长徐李舟和会员单位井田农社的缪新华一起参加了创业营,在徐李舟的推动下,缪新华的农产品与浙江大学杭州国际科创中心科创盒子开展了合作;一位温州学员在培训期间成功获得A轮融资;10个学员项目得到普华资本、浙江创投、盈动资本等机构的一对一辅导。这样的合作,正是“连接”理念的生动体现。

浙江率先探索 科技企业家培育迈向体系化

作为经济大省与创新强省,浙江始终重视科技人才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去年,浙江率先在全国省级层面部署开展科技型企业家选育工作。今年全国科技工作者日浙江主场活动中,浙江再次发布2025浙江省科学企业家、科技型企业家等名单,树立起一批打通科学与市场的标杆典型。

既要“选”,也要“育”。创业营最受欢迎的明星导师,就来自省科协公布的这两届科技型企业家榜单。2024年浙江省最具创新力青年科技型企业家、鲁尔物联创始人、董事长胡辉,2025年浙江省科技型企业家、浙江星汉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梁尔真分别是第2期、第3期主题班的创业导师。同为科学家创业,学员们最关心的就是这些已经蹚出一条康庄大道的科技型企业家,他们是如何跨越实验室到市场的鸿沟,又是如何从小到大最终赢得市场。“过来人”的现身说法,给了学员很多的共鸣和思考。

更为难得的是,创业营还延伸承办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来杭举办的2025颠覆性技术创新聚力座谈会,为学员申报国家级项目提供面对面咨询机会;组织学员参加多场省市举办的“科学咖啡馆”活动,获取更多行业交流机会;开展企业“家访”和学员互访,帮助科学家创业者拓宽合作途径、结伴同行,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路径越走越宽。

依托浙江浓厚的创业氛围、完善的产业生态和灵活的机制政策,“浙里”科学家创业营正努力打造成为科技企业家培育的“浙江样板”。在杭州这片创业热土上,越来越多的创新“种子”正破土而出,走向更广阔的产业森林。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记者 严泽玮 萧山微融圈 杜放   编辑:陈俊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