塘栖镇的枇杷园里,果农张国顺正在例行察看果树生长情况,现在不是枇杷成熟的季节,但他脸上依然洋溢着丰收的喜悦。“今年光枇杷这一项,就让我家增收了不少!”张国顺笑着说。同样享受丰收喜悦的还有建德市的草莓种植户,如今靠着“建德草莓”这个金字招牌,莓农的生活也越来越好了。
这份喜悦正在蔓延。近日,省农业农村厅公布了“土特产富”全链发展优质优价实践案例,我市《“莓好”产业路 “共富”新篇章》《塘栖枇杷绘就产业共富新图景》两个案例入选,为丰收季增添了一抹新亮色。
塘栖枇杷已有1400多年种植历史,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如今更成为带动一方百姓致富的“金果子”。截至2024年,临平区枇杷种植面积达1.7万亩,鲜果年产量9400吨,全链总产值突破12亿元,带动1万多名农民年均增收超3000元。
近年来,临平区通过品种优化、产品研发、果品分级和联农带农等措施,不断推动枇杷产业提质增效。比如,开展软条白沙优系选育工程,年供优质种苗2万株以上;联合科研机构开发枇杷花茶等高附加值产品,带动亩均增收超千元;建立果品分级与溯源体系,提升产品辨识度和整体产值;创新“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盘活村级资产,发展农文旅融合新业态,累计提供就业岗位超3500个。
建德市则依托自然禀赋和科技人才双轮驱动,将“建德草莓”打造成了价值超15亿元的全国知名品牌。2024年,草莓种植面积近10万亩(本地1万亩,异地9万亩),全产业链产值达50.1亿元,带动莓农年户均增收30万元。
通过“技术输出+品牌输出”,建德将草莓种植技术推广至全国27个省份,并连续40年开展培训。培育出的7200余名“建德草莓师傅”,已将致富经验传播到四面八方。此外,当地首创的草莓“标准地”模式还带动了全国近5万人就业。
塘栖枇杷和建德草莓的产业发展,为地域“土特产”全链路发展、助力共同富裕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路径。下一步,杭州将继续推进“土特产富”全链发展,实施农业产业壮链、补链、优链、延链“四项工程”,推动乡村产业发展从抓生产向抓链条、从抓产品向抓产业、从抓环节向抓体系“三大转变”,提升标准化生产、夯实科技化支撑、强化社会化服务,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着力打造一批地域特色鲜明、业态类型丰富、利益联结紧密的优质乡村“土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