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警示,指出一些不法商家频繁设置针对老年人群体的消费陷阱,尤其是通过私域直播间进行虚假宣传和销售欺诈。记者调查发现,有企业通过门店定向拉拢55岁以上老年人入群,以封闭式直播话术实施精准营销。(据9月21日央视新闻客户端报道)
与传统公域直播不同,私域直播通常通过微信群、朋友圈等私人社交渠道进行传播,观众往往需要达到一定的年龄条件,需要输入密码或通过邀请才能进入直播间,且直播内容大都无法回看,不留明显痕迹。这种封闭性使得直播内容不易被外界察觉,监管部门难以像对待公开直播那样进行实时监控。不法商家正是利用这一点,在私密环境中对老年人进行洗脑式营销,夸大产品效果,欺骗误导,甚至销售假冒伪劣商品。许多老年人缺乏对网络信息的辨别能力,容易轻信这些看似贴心的直播内容,最终落入消费陷阱。
老年人对健康、养老、理财等方面的需求日益增长,但同时,他们对直播侵权套路的了解相对有限,防范意识较弱。不法商家利用老年人的这些弱点,通过私域直播营造一种家庭式的亲密氛围,逐步获取老年人的信任,让老年人放松警惕。老年人一旦上当,不仅经济损失难以挽回,身心健康还可能受到伤害。
目前,我国对直播行业的监管主要集中在公域平台,公域平台有较为完善的内容审核和投诉机制。然而,私域直播由于涉及私人社交网络,监管难度较大。现有的法律法规虽然对虚假宣传和欺诈行为等有明确规定,但执行力量往往难以覆盖私域直播,取证和执法面临着技术挑战,监管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存有薄弱环节。
加强对私域直播的监管势在必行。平台方应承担起主体责任,加强对私域直播内容的监控,可通过技术手段识别异常直播活动,并建立便捷的举报渠道。微信等社交平台作为私域直播的主要传播渠道,有责任配合监管部门,对涉嫌欺诈的群组和直播间进行调查或封禁。
监管部门需针对私域直播的特点创新监管方式,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提高对私域直播的监测能力。可探索建立跨部门协作机制,共享信息,快速响应投诉。同时,应加大对不法商家的惩处力度,提高违法成本,起到震慑作用。监管部门还有必要联合平台、行业协会等进一步完善有关私域直播的规则和标准,明确私域直播的监管边界和责任主体,拉出私域直播的负面清单,避免监管盲区。
社会各方应共同努力,提升老年人的网络素养和防范意识。家庭、社区、媒体和消协等组织应开展公益活动,结合典型案例教育引导老年人识破私域直播侵权乱象的套路,提升警惕防范意识,亲友发现老年人遭遇私域直播消费陷阱要及时劝止,并向有关部门投诉举报。
私域直播不该成为监管死角,不该成为坑老的侵权赛道。私域直播坑老问题关乎很多老年人的切身利益,考验着监管治理的能力。只有多管齐下,强化“私域监管”,堵住监管漏洞,匹配与私域直播的封闭性相对应的监管措施和监管强度,提升监管质量,才有望逐步填平私域直播消费陷阱,给老年人营造更加诚信、健康、安全的直播市场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