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外打拼的年轻人最近纷纷请假回村
白露开杆后,被称为“坚果小镇”的临安区龙岗镇又到了一年中最闹猛的时节。龙舒街,镇上“最繁忙的街道”,不到2公里的道路两旁集聚着百余家坚果炒货加工企业,道路尽头还有“中国坚果炒货食品城”。从街道上看,似乎没比一年中其他时节更忙碌,可企业车间里,全自动流水线上的剥壳机几乎全天运转,忙到“冒烟”。
镇里那些原本清静的山村才真正热闹了起来。每天天一亮,村民们就上山采收山核桃,在外打拼的年轻人特地请假回家帮忙,这样的假期也被村民们赋予了一个极具当地特色的称谓——“山核桃假”。俗话说“白露身弗露”,可今年白露过后,高温天还持续了一段时间。采收山核桃时,村民们不免汗如雨下,汗水流进眼里,带来一阵刺痛,却马上被收获的喜悦抹平。
和老一辈人所见不同的是,与山核桃深度绑定的白露,如今有了更丰富的“味道”——不到300平方公里的龙岗镇,“承包”了全国三分之一的坚果加工和销售份额,山核桃早已化为其中一味,更成为特色产业发展的奠基石。
卖给别人不如自己加工赚钱,忙一季不如全年有活干
靠山吃山,这是山里人世代传承的劳作习俗。尽管采收山核桃劳累且有一定危险性,但不少当地人依然坚持,一来放弃成片的山核桃林着实可惜,二来山核桃已是刻入血脉的一种情结。20世纪80年代,山核桃树实行了分产到户,村民的生产热情不断高涨。然而,当年辛苦打下来的山核桃价格却低得可怜,每公斤收购价不足2元,产量还要看“大小年”。渐渐地,村民们发现,加工好的山核桃在市场上的价格能翻好几倍,于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龙岗镇几乎每家每户都开起了加工山核桃的家庭作坊。
现年66岁的章爱琳是杭州临安康太炒货食品厂的董事长,对于山核桃加工,她再熟悉不过了。20世纪90年代,刚刚离异的章爱琳背着数万元债务,开始了一个人的创业之路。加工山核桃虽然能赚钱,但章爱琳想到的是,采收山核桃毕竟只有一季,长长一年,其他时间不能让手上没活干。于是,她做起了瓜子、花生等炒货的生意。“我们这里的人有炒山核桃的经验,很会做奶香调味,技术上相通的嘛。”章爱琳说。
一边摸爬滚打,一边辛苦还债,背靠着山核桃林,又乘着炒货行业的风,章爱琳接到的单子越来越多,规模也越做越大。不仅如此,她在山核桃加工技艺上也有了突破。2008年,作为山核桃加工技艺传承人的她在延续古法的基础上,摸索出了“手工去壳取整仁”加工工艺。去掉外壳的山核桃四瓣仁紧紧地连在一起,就像“团团圆圆一家人”,因此得名“团圆仁”。2023年,山核桃加工技艺入选第六批浙江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团圆仁”成为其中一项代表性技法。曾经靠一锅一铲闯市场的炒货女老板,“敲”开了另一片天地。
山核桃和进口坚果搭档,转型的“风”还吹到了相邻镇村
察觉龙岗镇坚果炒货行业兴起的慧眼,不只是章爱琳这一双。事实上,一群有眼光的企业主都看到了坚果加工的商机,早早地按照自己的商业图纸谋篇布局。
2000年,龙岗女婿林天乙回到镇上办厂。在那以前,他在杭州近江一带开干果炒货批发门市部已有多年。“山核桃品类太单一了,产值做不上去,利润也不够。”林天乙说,“那时候,大家只要有条件,多多少少都要做一点其他品类的坚果。”2005年,林天乙扩大产品线,开始加工碧根果、巴旦木等进口坚果,销往主城区联华、物美等大型商超以及全国批发市场,企业年营业额逐渐做到了两三千万元。
2010年,中国食品工业协会授予龙岗镇“中国坚果炒货食品城”称号,当时,龙岗镇相关企业的年销售额已接近10亿元。此后,“百草味”“三只松鼠”“良品铺子”等知名休闲食品品牌陆续被吸引到了浙西的小镇。更大的订单量,意味着对硬件、品质、产业形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龙岗镇紧接着建起工业园区,引导企业入驻。2015年,林天乙在园区建厂,2017年,新厂投入生产,主攻开心果、碧根果、巴旦木等进口坚果。新厂投产第一年,销售额过亿元,此后保持每年20%至30%的业绩递增。
龙岗镇的坚果加工产业还展现出强大的辐射带动能力,为周边镇村送去了机遇。清凉峰镇马啸村的很多村民都有手工敲山核桃剥仁的手艺,靠着这门手艺,他们将剥好的山核桃仁卖给企业赚钱。杭州临安吕氏食品有限公司的前身是马啸村的一个家庭作坊,2008年,吕雅娟的父母开始从事山核桃代加工,后来随着产业升级,转向多品类坚果加工。2016年,吕雅娟辞职返乡,之后将父母创办的家庭作坊改组成有限责任公司,并将生产场地搬到了龙岗镇的工业园区。吕雅娟记得,刚接手企业那几年,随着各大休闲食品品牌迅速发展,市场对果仁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对工厂和产品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家庭作坊的生产模式已经完全不符合行业规范。“不提升、不转型,那就等着被淘汰,客户不可能找一个家庭作坊接单的。”吕雅娟说,因此,她多次投入资金扩建厂房,提高产能,如今,企业的客户群已经相对稳定。创业近10年,吕雅娟对自己的成绩还算满意。“公司年产值基本在1亿元以上,淡季有员工30人左右,旺季有50多人。”她说,“一年发工资就得200多万元。”
代加工“赛道”越来越拥挤,品牌开始“各显神通”
2023年、2024年,中国国际坚果大会在临安连续举办。得益于大会释放的红利,龙岗镇吸引了来自英国、美国等14个国家和地区的境外公司,每年促成的订单约10亿元。
产业聚集、融合发展的态势喜人,本地企业主却依旧充满“危机感”。在“70后”的林天乙看来,本地的代加工“赛道”正变得越来越拥挤。“接大品牌订单,代加工企业的利润微薄,更何况还有一些大品牌开始自己办厂加工,代加工企业的利润空间越来越小。”林天乙说。如今,林天乙在继续干好坚果加工主业的同时,持续打造自己的“林安”品牌,并计划着企业“出海”。“下个月就让儿子去新加坡开拓市场。”他说,“总得探探路。”
“90后”的吕雅娟也有同感。“很多代加工企业虽然收入稳定,但想要再上一个台阶,就完全没办法。”她说,“想要有突破,就得摆脱‘只做代加工’的标签。”3年前,吕雅娟在产品上做了新布局,从更符合年轻人偏好的包装、口味入手,研发出了芥末味夏威夷果仁、草莓芝士味腰果等产品。以此为基础,去年,她创立了自主品牌“侣小吖”。
章爱琳在6年前就将接力棒交到了儿媳陈洁手上。既是“团圆仁”技艺的传承人,又是“团圆人”品牌的管理人,“80后”的陈洁在研发新产品的同时,从短视频、直播入手,做内容带货。不仅如此,她还依托山核桃IP开发非遗研学体验项目和文创产品。最近,借着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在杭州举办的东风,由她的团队设计的山核桃车挂已经卖出了20000串。在章爱琳看来,儿媳身上还能找到自己这代人的影子,务实、肯吃苦,“如果有一条门缝,哪怕人进不去,她也会拿一根针去撬。”
企业在“各显神通”,政府也在为企业“过海”护航。近年来,临安区依托数字化改革,重塑产业机制,进一步开发“山核桃产业大脑”数字经济系统,归集全产业链数据1500万条,联通种植大户、合作社、加工企业及销售终端,构建起覆盖“产、加、销、管”全链条的数字化体系,任一环节都能使用“山核桃产业大脑”为决策提供大数据支持。
山还是山,林还是林,山林间的山核桃却已化为稳固的支点,撬动一个全国瞩目的庞大产业。
微议
当“减法”做成了“加法”
谢俊
想来很有意思,山核桃去壳加工原本是一道“减法”,却被敢想、能闯、肯干的临安老板们做成了一道产业聚集、融合发展的“加法”——虽不合数理,却是独具特色的共富之路。
要做好“加法”,首先是产业的“跳跃”。山核桃种植、采收本属第一产业,善于发现的村民依靠农产品加工上下游链条的牵引,转向第二产业的食品加工领域,视角转变,源自思维的变革。
要做好“加法”,也需要兼容的“炒锅”。“靠山吃山”是有季节性的,当本地的山核桃和漂洋过海而来的巴旦木成了搭档,“土洋通吃”才能让炉膛里的柴火全年不熄,自家的产业才能越做越大。
要做好“加法”,还得有创新的“名片”。给人家“打工”,不如拿出自己的看家本事,创出自己的拳头产品,亮出自己的品牌,让市场能够一眼识别出各家“姓甚名谁”,眼前的“赛道”才会越来越宽。
要做好“加法”,更有赖有形的“臂膀”。政府为产业聚集和融合发展提供条件,更以数字化体系为产业赋能,让各企业能够更好地应对市场“无形的挑战”,这样的后盾不可或缺。
18道工序的山核桃加工技艺传承不绝,传统的“减法”依然焕发生机;产值以亿元计的坚果加工产业蓬勃发展,充满想象空间的“加法”算式还在拉长——绿水青山间,“加减”两相宜,不正是城乡融合最有意趣的图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