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消费者报报道(记者聂国春)中国家庭风险都有哪些?该如何构筑家庭风险屏障?9月19日,长城人寿联合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风险管理与保险学系、益普索(中国)咨询有限公司在京共同发布《保险业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的中国家庭风险保障体系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为新时期中国家庭科学配置保险提供指南。
家庭财富风险感知提升
本次《白皮书》研究表明,中国家庭正面临收入增长放缓、就业及债务风险增加、货币资产贬值、投资收益降低等多重挑战。
基于对新时期家庭风险的深入研判,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风险管理与保险学系副主任陈凯教授系统总结了宏观环境变化对家庭风险带来的六大影响,包括:宏观经济结构调整加剧家庭收入与负债风险;通货膨胀结构调整与消费分化增加购买力风险;低利率环境重塑家庭资产配置与财富风险结构;汇率波动对居民家庭的跨境消费习惯与投资策略产生影响;人口老龄化放大社保压力,家庭养老、医疗风险不可忽视;家庭资产配置呈现结构性转型趋势。
这些影响也在调研时得到印证。益普索(中国)通过对近万个家庭样本的调研显示,现代家庭的担忧主要集中在医疗健康、养老规划、子女教育、财富安全、财富传承5个核心领域。75.8%的受访家庭最担忧家庭成员的健康问题,68.2%的家庭为养老规划感到焦虑,60%的家庭担忧子女教育问题,41.1%和36.6%的家庭关注财富安全保障与传承问题。
家庭风险结构出现明显变化。(数据来源:《保险业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的中国家庭风险保障体系白皮书》)
“与2023年相比,疾病、养老、意外伤残与死亡风险的关注程度有所下降,而财富安全及管理风险意识显著增强,尤其对失业风险和财富贬值风险的关注度快速提升。”益普索(中国)董事李海岚介绍说,2025年中国家庭风险认知已呈现传统生存型风险焦虑下降,财富风险感知明显提升的特征。
保供需存在四大错配
为应对家庭风险的新变化,消费者及时对家庭资产配置进行调整。《白皮书》显示,银行储蓄依然是家庭资产配置的坚实底座,配置比例均接近或超过90%;商业保险(71.2%)与银行理财、国债(71%)等保障型资产是腰部力量,形成“保障+稳健收益”的双轨布局。中高风险资产如股票等金融资产(58.7%)和投资性房产(36.4%)占比适中,信托与海外投资配置占比低。
不过,保险业作为服务供给侧却并未针对消费者需求变化做出及时的调整,因而呈现出供需错配四大现象:
一是个性化需求与标准化供给错配。在《白皮书》调研涉及的8类典型家庭中,不同家庭的风险管理偏好与保障需求差异明显,但行业仍以“一刀切”的方式提供同质化产品,并维持以产品导向为主的销售模式,难以满足消费者新需求。调研数据显示,28%的受访者认为投保方案无法匹配自身需求。
二是足额健康保障需求与低覆盖供给错配。当前中国重大疾病治疗费用中位数已达30万元,但2024年各人身险公司理赔年报显示,重疾险件均赔付金额不足10万元,说明多数家庭健康保障未达足额水平。这一现象,与近些年寿险行业增额终身寿险热销的现象,形成剧烈反差。
三是跨周期财富需求与短期化供给错配。消费者调研数据显示,31.8%的人群偏好1—3年的投资规划时长,30.9%偏好3—5年,突出了国内金融体系普遍存在的“短期资金多、长期资金少”的结构性问题,应对子女养育、个人养老等风险的跨周期、长效财富管理产品供给不足。
四是多元化养老需求与弱协同供给错配。《白皮书》研究发现2023年中国65岁及以上人口达2.17亿,但每千名老年人养老床位数仅25张,在人口老龄化日益加剧背景下,“养老+医疗+照护”一体化需求激增,相较商业养老年金只提供现金流而言,年金+康养服务资源的综合解决方案更受消费者青睐,但行业机构限于资本、成本等多重约束,为保险消费者提供“产品+服务”的综合解决方案的能力参差不齐,导致大多数消费者实际需求没有被满足。
构建家庭风险保障体系
为科学配置家庭风险保障解决方案,《白皮书》创新性地引入了“家庭生命周期”和“财富水平”(家庭风险一级因子)作为评估基础,以疾病、意外、死亡、养老、财富保值增值以及财富安全风险作为家庭风险二级因子,给出了兼具创新和专业的解决方案——通过“家庭风险防御指数模型”帮助家庭在消费、储蓄与保险支出间找到最优平衡,避免因盲目投保导致的资源浪费或保障不足。
从收入来看,低收入家庭优先配置高杠杆产品(如百万医疗险、定期寿险);中等收入家庭应补充重疾险和养老年金;高收入家庭可拓宽至高端医疗、终身寿险,并预留3—6个月应急金。不同家庭生命周期的保障方案也有差异。例如,单身/初创期重点配置定期寿险和医疗险;发展/成熟期需提前规划养老;夕阳期应补充防癌险和护理险。同时,建立年度风险检视机制,并在重大生活事件发生后及时调整保障,持续优化家庭防护。
基于此,《白皮书》提出“20类典型家庭保险配置模型”准确定位风险,再利用家庭风险防御指数模型确定当下家庭保费支出最优占比,最后精准测算不同风险保障额度,实现精准投保。
面对供需错配,《白皮书》也对保险业提出了建议。《白皮书》指出,解决个性化需求与标准化供给错配在于精准识别客户风险,行业需从“单一产品导向”转向“家庭需求导向”,动态洞察客户家庭在不同生命周期的风险优先级。
具体说来,险企围绕家庭全生命周期风险管理需求,需要构建起完善的四大产品体系:以医疗险为核心的基础风险防御体系,筑牢健康防线;以商业年金为核心的养老风险应对体系,保障老年生活品质;以分红险为核心的财富增值保值体系,实现稳健收益;以杠杆寿险、保险金信托为核心的财富安全传承体系,保障资产传递。
另一方面,险企可以突破“事后补偿”传统经营理念,整合健康管理、养老服务、财富规划等多领域资源,构建全方位、高品质的客户服务生态体系。例如,在健康端提供“体检—筛查—绿通—康复”闭环服务;在养老端对接社区养老、居家照护资源,解决失能照护痛点;在财富端联动信托、法税服务,保障家庭资产安全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