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 回
所在位置: 消费资讯
“为一家酒店,去一座城”
发布时间:2025-10-10 09:27:09

从住酒店到玩酒店,从情绪疗愈到文化体验

当代人旅行体验正在被重新定义

当“为一家酒店,专程去一座城”从偶然选择变为大众旅行新范式,酒店的功能边界正被彻底重构——它早已超越“提供住宿”的基础属性,成为当代人旅行体验中不可或缺的核心载体。

从配备冥想室、景观窗的“情绪疗愈所”,到承载非遗体验、在地文化的“地域展示窗”,酒店正通过场景化设计与体验式服务,既化作可分享的“社交货币”,又成为旅行本身的“目的地”,不仅延长游客停留时长,更带动目的地周边经济增长,彻底重构了旅行的价值逻辑。

酒店本身就是“旅行终点”

53%的游客以酒店为核心规划行程

当“为一家酒店去一座城”从小众选择变为常态,酒店正反向定义旅行目的地。

数据显示,过去一年,“以酒店为核心规划行程”的游客占比达53%,其中42%的游客会选择非热门城市——仅因当地有特色酒店。例如云南元阳某梯田酒店,虽位于偏远村落,但凭借“客房直面梯田云海”的独特景观,其85%的预订用户来自省外,且90%的游客表示“旅行目的就是住这家酒店、看梯田”。该酒店还带动周边村落旅游收入增长120%,直接推动当地从“过境游”转为“目的地游”。

另有数据表明,2024年“酒店+在地体验”套餐销量同比增长180%,进一步说明酒店已从“住宿配套”升级为“旅行核心吸引物”。

从“住得好”到“玩得深”

81%中高端酒店新增“在地体验项目”

酒店不再只提供床位,而是通过在地化体验,让游客深度融入旅行场景。

调查显示,81%的中高端酒店已新增“在地体验项目”,涵盖采茶、非遗手作、村落导览等,用户参与率高达76%。例如苏州某园林酒店,推出“客房+园林夜赏+苏绣体验”套餐,其销量占酒店总销量的65%,且游客满意度达98%。

数据还显示,参与过酒店体验项目的游客,其旅行回忆深刻度比未参与者高50%,且复购意愿比传统酒店用户高40%。此外,数据表明,提供“24小时体验管家”(如协助规划周边小众路线)的酒店,其用户点评评分平均比普通酒店高1.2分,凸显体验式服务对酒店价值的提升。

酒店从“过夜”向“疗愈”转变

68%的人将疗愈属性列为旅行核心

当住宿从“过夜”转向“疗愈”,酒店正以场景化设计承接年轻人的情绪释放需求。

调查显示,68%的受访者将“酒店是否具备疗愈属性”列为旅行决策核心因素,其中90后、00后占比超75%。这类酒店通常配备景观浴缸、冥想室、露台休憩区等设施。另有数据显示,入住带有“疗愈场景”的酒店,游客人均停留时长比普通酒店多2.5天,且愿意为“情绪服务”(如睡前助眠香薰、压力疏导咨询)多支付30%的房费。例如杭州某山景酒店,因在客房设计“森林取景窗”,让用户可躺卧观山,其回头客率达45%,印证了酒店作为“情绪容器”的价值。

“可拍性”是酒店预订“隐形门槛” 72%用户将“出片率”列为TOP3考量因素

在“晒生活”的社交语境下,酒店的“可拍摄性”已成为吸引游客的核心竞争力。

研究表明,72%的用户在选择酒店时,会将“出片率”列为TOP3考量因素,相关“酒店打卡”笔记发布量超580万篇,同比增长62%。数据更显示,某拥有“网红转角露台”的上海酒店,因用户发布的打卡视频获超10亿次播放,其月度预订量环比暴涨200%,且80%的预订用户明确表示“为拍转角风景而来”。

此外,某社交平台“酒店大片”话题下,带有“窗景框景”“屋顶日落”标签的内容,平均互动量比普通酒店视频高3倍,可见“能拍大片”已成为酒店的重要社交价值。

酒店成地域文化“展示窗口”

65%游客为文化主题酒店调旅行目的

当酒店与地域文化结合,便不再是标准化空间,而是游客感受当地特色的“触点”。

有报告指出,65%的游客会为“文化主题酒店”调整旅行目的地,其中对“非遗融合”“历史建筑改造”类酒店的偏好度最高。例如北京某胡同酒店,由百年四合院改造而成,提供“胡同漫步导览”“兔爷手作”等文化体验,其数据显示,92%的入住用户会参与文化项目,且带动周边胡同文化商铺客流增长80%。

此外,该报告还提到,文化主题酒店的人均消费比普通酒店高45%,且用户愿意花2-3天时间“在酒店及周边感受文化”。

来源:城报   作者:   编辑:陈俊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