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 回
所在位置: 消费资讯
从“基础喂养”到“情感共生” 杭州宠物经济如何玩转新生态?
发布时间:2025-10-14 09:19:08

给“毛孩子”建专属岛!

近年来,宠物经济在杭州呈现蓬勃发展态势,不断重塑这座数字之城的消费生态。从线上电商延伸至线下多元体验,从基础喂养升级为情感陪伴,从单一服务拓展为复合业态,宠物消费的“场景革命”正在这里悄然上演。

从喂养到陪伴 情感需求驱动消费升级

在杭州万融城的whoohoo宠物餐厅,一只1岁大的比熊犬围着特制宠物蛋糕兴奋摇尾,主人林女士和朋友们纷纷举着手机,记录下这一温馨时刻。不远处的哒克兰岛,广阔草坪上数十只狗狗在主人的陪伴下参加了“宠物障碍赛”,欢快的犬吠声在自然湿地间回荡。

这些画面看似独立,却共同勾勒出杭州宠物经济的新图景。《2025年中国宠物行业白皮书》显示,2024年我国城镇宠物消费市场规模已达3002亿元,在这条数千亿级赛道上,杭州正以独特创新姿态领跑新消费浪潮。

宠物消费升级的核心动力,正来自人们日益增长的情感需求。如今,“90后”“00后”已成为宠物消费的核心群体,占比超80%。“这代人的消费理念,早已从‘吃饱喂好’转向‘情感陪伴’与‘品质生活’。”位于临平区鸭兰北路108号的哒克兰岛运营主理人唐烨坦言。

即便在工作日,在拱墅区万融城的whoohoo宠物餐厅里,依旧能看到不少年轻人带着爱宠前来消费。“现在很多年轻人把宠物当成家人,愿意专门为它们办生日会这类特别活动。”门店负责人李晨介绍。

随着“情绪价值”越来越受重视,杭州的宠物消费群体还在不断扩大。空巢青年、职场精英乃至部分退休老人陆续加入,推动整个市场向高端化、精细化方向加速发展。

消费需求的升级,也推动杭州宠物消费场景不断迭代。占地450亩的哒克兰岛便是典型代表。它将农文旅与宠物经济巧妙融合,打造出“自然疗愈+宠物撒欢”的复合场景。“杭州现有宠物友好空间多是商业体或小型公园,我们依托千亩墩生态湿地,提供了完全不同的体验。”唐烨补充道。

在城区,whoohoo宠物餐厅、whoa cafe咖啡厅则探索着另一种“场景创新”模式。“曾经带自家狗进商场被拒,当时就想开一家专为宠物打造的社交空间。”两家门店的主理人傅金金分享创业初衷,如今她的两家店已成为宠物主的热门聚集地。

从空间到场景 数字赋能重塑消费体验

不过,大面积宠物空间也面临运营难题,哒克兰岛的破局之道,正是数字赋能。“我们凭借社群运营调动宠物主群体的自主参与热情,实行分时分区运营;同时通过会员制和数据驱动,建立宠物主会员库,分析不同群体偏好后精准推送活动,提升复游率。”唐烨介绍。

除了数字化,哒克兰岛的“稀缺性”还体现在三方面:一是规模罕见,450亩占地中首开区就有89亩草坪;二是区位便利,距市中心40分钟车程,实现“出则自然,入则繁华”;三是美学设计精良,设置宠物秋千、打卡点,将宠物元素与自然景观融合,满足宠物主与宠物的双重审美需求。

更重要的是,这里还探索“宠物+”多元业态:把宠物活动与本土文化、社交聚会结合,比如“藕遇”主题寻宝活动,既有趣味性又融入地方特色,实现“宠物尽兴、主人愉悦”。

如今,宠物经济的“场景革命”,还延伸到了出行领域。中铁快运工作人员介绍,自今年4月起试点宠物运输以来,截至9月22日,杭州东站已发送宠物236单,超半数发往北京;手续办理也更便捷,目前支持本省开具的宠物运输检疫证明。

除了铁路,跨城携宠的创新方案还在涌现——上海首条“携宠定制专线”已试运行,为杭州提供了可借鉴的样本。这些创新服务不断完善宠物消费基础设施,让“带毛孩子看世界”不再是奢望。

对于杭州宠物消费的未来发展,业内专家持乐观态度。宠业频道主理人、宠物产业新创投研习院发起人郝波先生分享了他的观察:中国宠物产业正转向高质量发展,杭州已形成“场景革命”创新模式,具体为消费场景“元宇宙进化”、消费时段内容拓展、老字号与Z时代结合。

“杭州正将消费场域进化为‘未来生活实验室’。”郝波认为,“在这里,技术是底色,文化是语言,每一个消费者都是场景革命的共创者。”

■记者手记

穿行在哒克兰岛的草坪上,唐烨指着二期规划中的宠物乐园区域说:“未来这里将建设专属宠物泳池和障碍赛场,我们不只是做一个宠物游乐场,更是打造一个人宠和谐共生的未来生活样本。”

走访杭州多个宠物消费新场景时,最打动我的不是商业模式的新奇,而是人与宠物间真挚的情感联结。哒克兰岛草坪上,一位宠物主说金毛犬是自己“不可或缺的家人”;whoa cafe里,年轻人因宠物结缘,每周相聚,既让宠物嬉戏,也为自己在都市忙碌中寻得慰藉。

杭州宠物经济的发展,本质上是一场生活方式的变革。它不只体现在消费数据的增长,更彰显着一座城市对生命关怀的温度。当宠物成为连接人与人、人与自然的情感纽带,我们看到的不只是一个产业的繁荣,更是一种更丰富、更有质感的生活方式。

来源:每日商报   作者:每满/商报记者 陈慧怡 制图 史卓旎   编辑:陈俊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