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田里的澳洲淡水蓝龙虾
当前正值秋收关键期,临安“天目粮仓”的稻虾试验田格外忙碌——凌晨6点,天刚蒙蒙亮,试验田负责人严彩仙就带着团队下田捕捞澳洲淡水蓝龙虾。“这虾娇贵,得赶在气温升上来前捞,不然容易缺氧损耗。”她一边麻利地收网,一边解释。
据了解,“天目粮仓”粮食功能区由杭州市供销社下属社有企业杭州供销农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与临安区天目山镇政府、临安区供销社共同打造。严彩仙所运营的“稻虾共生”示范区,通过探索“山地稻虾、稻鱼养殖”标准模式,打破水稻种植产业结构单一、经济效益低下的壁垒,达到“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的典型生态农业发展模式。
眼下,这片试验田,正迎来龙虾与稻米的双丰收,不仅打响了“生态农产品”名气,更通过分红机制让当地村民共享收益,成为乡村共富的生动实践。
稻虾共生养出“高品质”
在“天目粮仓”稻虾试验田的环沟边,刚捞起的蓝龙虾通体青蓝,个头饱满,团队成员正忙着分拣、称重、打包。“今天要发100多斤一两以上的大虾,有贵州、北京的客户等着收货。”严彩仙擦了擦额头的汗,语气里满是干劲。
这是试验田开展稻虾共生的第三年,今年共投入12万尾蓝龙虾虾苗。为了养好这批“宝贝”,严彩仙团队下足了功夫,每周定期检测养殖水体的pH值、亚硝酸盐含量、氨氮元素,确保水质达标,还结合前两年的经验,优化了环沟与田面的养殖比例。
龙虾在稻田中扮演着 “生态管家” 角色,不仅替代传统农药实现生物防虫,爬行过程中还能疏松土壤,助力水稻根系吸收养分,其粪便更富含氮、磷、钾元素,成为水稻生长的天然肥料,而水稻则为龙虾搭建“宜居家园”,夏季高温时,稻株可遮挡阳光,配合人工调控水位,将水体温度稳定在 18-35℃的适宜区间,避免龙虾因高温缺氧损耗。
这份精细管护换来了实打实的产量提升。截至10月中旬,蓝龙虾已收获2000多斤,比去年同期增加近30%;配套种植的生态香米“桃两优67”,9月中旬收割完毕,总产量达2万斤,销量显著提升。
更难得的是品质口碑,“虾稻米煮着有红枣香,口感软糯,好多回头客每周都来买。”严彩仙笑着说。
从“本地热销”到“全国出圈”
随着品质和名气的提升,“天目粮仓”的农产品已从“本地走俏”迈向“全国出圈”。
蓝龙虾不仅销往贵州、北京等地,还接到了上海、广州餐饮企业的长期订单;虾稻米也通过社区团购、电商平台走进更多家庭,“上个月光线上就卖了800斤,还有客户想定制礼盒装。”严彩仙说。
“天目粮仓”稻虾共生的好势头,背后离不开杭州市供销社的全力支持。
“天目粮仓是供销社为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农民增收打造的农业项目载体,从地块承包、技术指导到市场对接,供销社全程参与。”天目粮仓负责人孙超向记者介绍,两者的核心联动在于“效益共享”——供销社承包当地地块开展种植养殖,项目产生的收益会拿出25%分给村民,“这是每年都会落实的分红机制。”
眼下,除了稻虾试验田,天目粮仓4200亩地块的秋收工作也在如火如荼推进,目前已完成600余亩收割。“收割后的稻谷会统一烘干,以订单粮的形式送往粮站,确保销路稳定。”孙超说,无论是稻虾共生的“特色款”,还是订单粮的“常规款”,最终目的都是让土地“活”起来、村民“富”起来,这也是供销社践行“助农共富”目标的核心方向。
未来,天目粮仓将打造成杭州生态农业的名片,让更多人知道“杭州产”的好米、好虾,为乡村共富打开更大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