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 回
所在位置: 消费资讯
警惕高收益陷阱 市场监管部门破解金融投资类广告套路
发布时间:2025-10-17 10:10:26

中国消费者报北京讯(记者万晓东)近期,投资理财市场持续活跃,但部分金融广告通过夸大收益、隐瞒风险等方式误导消费者,给群众财产安全带来隐患。近日,北京市市场监管部门梳理了金融投资类广告常见套路,为消费者支招破解。

北京市市场监管部门提醒消费者,投资理财第一步,不是看收益而是验身份。购买投资理财产品前,一要通过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查询企业是否进行登记注册,二要在证监会、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官网查询金融机构是否有金融业务资质。一切无法提供正规资质的投资机会都应视为高风险信号,要坚决远离。

不轻信“高收益还保本”“躺着就能赚钱”等保证性承诺,哪怕是熟人推荐、明星代言或是看似正规的投资平台,如果广告中含有保证性承诺内容,大概率是违规了。《广告法》规定,招商等有投资回报预期的商品或者服务广告,不得含有对未来效果、收益或者与其相关情况作出保证性承诺,明示或者暗示保本、无风险或者保收益等内容,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

有些广告通过展示某位投资者的赚钱案例或是专业人士权威推荐等内容,让人误以为投资稳赚不赔。投资市场瞬息万变,他人成功不可复制,切勿因熟人推荐或权威背书而放松警惕。《广告法》规定,招商等有投资回报预期的商品或者服务广告,不得利用学术机构、行业协会、专业人士、受益者的名义或者形象作推荐、证明。

投资理财类广告中需显著标明“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等提示或警示语,且提示内容需清晰、醒目,不得被遮挡或弱化。投资前务必全面了解产品信息,冷静思考、谨慎决定。

市面上有些贷款广告含糊表述利率,看似打着“低息”“免息”的幌子,实则暗藏玄机。消费者贷款前,务必要求对方明确告知年化利率,并仔细审阅合同中关于利息、手续费、违约金、还款方式等条款,避免掉入文字陷阱。

来源:中国消费者报•中国消费网   作者:万晓东   编辑:陈俊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