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车免征购置税倒计时两个月
2025年进入尾声,新能源汽车购置税免征政策进入最后两个月倒计时。随着2026年购置税减半征收新政的临近,蔚来、理想、小米、极氪、问界等十余家车企纷纷推出“购置税兜底”政策,承诺为今年锁单但明年交付的消费者承担税费差额。在政策与企业的双重推动下,消费者不禁发问:当前是否是“上车”的好时机?
购置税退坡触发购车成本焦虑
根据2023年财政部、税务总局、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发布的《关于延续和优化新能源汽车车辆购置税减免政策的公告》,2024年至2025年期间,新能源汽车免征购置税(每车免税额不超过3万元);2026年至2027年,购置税减半征收(每车减税额不超过1.5万元)。
以一辆发票价30万元的车型为例,2025年购车可省约2.65万元购置税,而2026年需缴纳1.3万元,成本差异显著。
此外,2026年起享受减税政策的车型技术门槛也将提升:纯电车百公里电耗需满足更严格标准,插混/增程车型纯电续航不得低于100km。政策收紧与成本上升的双重压力,促使消费者抓紧2025年最后的“免税窗口”。
交付周期拉长,车企主动兜底锁单
当前热门新能源车型交付周期普遍延长,如小米YU7 PRO交付需42-45周,理想i6需16-19周。若消费者今年锁单但车辆明年交付,需按新政策缴纳购置税。
为消除用户顾虑,车企纷纷推出“兜底”方案。蔚来针对全新ES8,12月31日前锁单用户若因厂家原因2026年交付,可获最高1.5万元补贴券; 理想为10月31日前锁单i6的用户提供尾款现金减免,覆盖购置税差额; 小米针对11月30日前锁单的全系车型,若跨年交付可享最高1.5万元补贴; 问界这边,11月3日前锁单M7,非用户原因延迟交付可获现金抵扣; 极氪为9X、001、7X等车型设置10月31日锁单截止期,承诺承担跨年税费差价。
传统品牌如奇瑞、长安启源、深蓝、坦克等也同步推出类似政策,覆盖全系车型,锁单截止期多集中在11月底至12月初。这些方案均强调“非用户原因”延迟才可触发补贴,通过尾款减免直接降低购车成本。
现在是购车的好时机吗
面对限时兜底政策带来的购车吸引,不少消费者发出疑问:当前是否是买车的好时机?有业内人士指出,应多方考量,理性看待。从消费者角度观察,现阶段可视作“高性价比购车窗口期”,但仍需结合实际需求审慎决策。一方面,建议优先选购符合2026年技术要求的车型,以规避潜在政策调整风险。2026年起,符合购置税减免政策的新能源汽车的技术要求将大幅提升,部分续航较短的插混车型可能无法享受减半优惠。因此,建议消费者优先选择纯电续航100km以上、能耗更低的车型,避免因政策变动而影响使用体验和二手残值。另一方面,不宜过度受促销政策驱动,若无紧急用车需要,亦可保持观望,期待明年更多具备高竞争力的新品上市。毕竟,伴随行业竞争持续升温,车型价格仍存在进一步下探的可能性。
从车企角度看,车企“兜底”政策表面是为消费者减负,实则瞄准年底销量冲刺。四季度是汽车消费传统旺季,叠加以旧换新政策延续,市场需求集中释放。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数据显示,10月上半月集客量环比增长35.4%,订单量上升13%。通过兜底政策,车企可锁定犹豫中的客户,避免因交付延迟导致订单流失。
更深层次看,此举是品牌从价格战转向服务竞争的关键一步。在产品同质化严重的市场中,通过承担政策风险传递“用户至上”理念,能有效提升品牌信任度。例如,问界针对M7爆单导致的交付压力主动兜底,既稳定了客户情绪,也为产能爬坡争取时间。
购置税优惠收窄标志着新能源行业告别政策哺育期,进入市场化竞争新阶段。十余年政策扶持已助力中国建成全球最完善的新能源产业链,但未来车企需靠产品力、技术升级和服务体验取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