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1日,北京市朝阳区消费者王女士浏览外卖平台时,发现一家专营拌饭的外卖新店。店铺头像吸引了她的注意:图中的饭店位于室外,上方是醒目的招牌,下方是人头攒动的场景,不仅店里店外坐满了人,连门口都排起了两行长队。不过,王女士总觉得有些不对劲,放大一看发现,这张图并非实景,而是有着明显的AI生成痕迹。(据11月3日《工人日报》报道)
全面、真实、准确宣传是商家必须履行的法定义务。《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经营者向消费者提供有关商品或者服务的质量、性能、用途、有效期限等信息,应当真实、全面,不得作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宣传。外卖档口使用“照骗”的行为,踩踏了法律底线,本质上是虚假宣传,是赤裸裸的消费欺诈,涉嫌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
消费者选择外卖商家时,无法实地考察,只能依靠平台上的图片、文字等信息进行判断。商家通过虚假图片营造“精品堂食店”的假象,虚构“排队盛况”,会直接影响消费者的消费判断和选择。当消费者基于这些虚假信息下单后,收到的却是来自“犄角旮旯”某个不起眼档口甚至脏乱差档口的餐食,失望程度可想而知。这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权益,更破坏了市场诚信体系。
面对日益隐蔽的“照骗”行为,单靠消费者提高警惕是远远不够的。消费者毕竟缺乏专业鉴定能力,特别是随着AI技术的发展,生成的图片、视频越来越逼真,普通消费者很难辨别真伪。
如何“出拳”净网,犁庭扫穴?一方面,外卖平台应当承担起主体责任,通过智能系统和人工审核相结合的方式,加强对商家信息的审核。特别是对店铺头像、商家信息页、商品图片等关键信息,要进行严格把关。对于已发现的“照骗”信息,平台应当及时采取限期整改、取消推荐、封限账号功能等处理措施,防止更多消费者受骗。同时,平台还可以考虑引入用户评价验证机制,让消费者上传真实店面照片,强化对商家的社会监督。
监管部门除了探索给无堂食外卖提供者加注“无堂食”标识,满足消费者的知情权和监督权之外,还应结合投诉举报线索,加大线上执法和线下核查力度,依法处罚并曝光使用“照骗”的商家,让其付出法律代价和失信代价。
诚信经营是市场经济的基石。外卖商家应当明白,靠“照骗”或许能一时吸引顾客,但绝不可能长久。消费者的一次次下单,是基于对商家和平台的信任。当这种信任被肆意践踏,最终受损的不仅是单个商家,更是整个外卖行业的声誉和发展。商家唯有以真实面貌示人,以优质产品和服务取胜,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更大空间。
在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既要享受技术带来的便利,也要警惕技术被滥用的风险。对于外卖档口“照骗”这类披着技术外衣的消费欺诈行为,必须露头就打,持续治理,还消费者一个清朗、诚信的外卖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