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 回
所在位置: 消费资讯
四川省消委会发布三季度投诉分析报告:网络教培成消费维权新痛点
发布时间:2025-11-05 10:07:32

中国消费者报报道(记者刘铭)11月3日,四川省保护消费者权益委员会发布2025年第三季度投诉分析报告。报告显示,第三季度,四川省各级消委会共受理消费者投诉17758件,涉及直播带货、网络教育培训、预付式消费、旅游酒店等领域,其中与绘画、AI创作等网络教育培训相关的投诉增长迅速,成为消费维权新痛点。

商品质量投诉总量环比下降

报告显示,第三季度,四川省各级消委会共受理消费者投诉17758件,解决12905件,投诉解决率为72.67%;为消费者挽回经济损失592.18万元,其中因经营者有欺诈行为消费者获得加倍赔偿金额1.08万元;接待来访、接受消费者咨询共计6683人次。

按投诉性质分析,第三季度涉及质量问题的投诉案件5594件,占投诉总量的31.50%;售后服务问题3244件,占比18.27%;价格问题2082件,占比11.72%;虚假宣传问题1911件,占比10.76%;合同问题1875件,占比10.56%;安全问题1367件,占比7.7%;假冒问题308件,占比1.73%;计量问题284件,占比1.6%;人格权益问题98件,占比0.55%;其他问题995件,占比5.6%。

从统计数据来看,质量、售后服务、价格方面的投诉量位列前3位。其中,价格投诉增速较快,这反映出消费者对价格的关注度和敏感度提升,也表明经营者履行价格告知、标示等义务仍需加强。与上年同期相比,商品、服务安全方面的投诉下降趋势明显,商品质量的投诉总量虽仍居投诉之首,但环比投诉量下降2.32%,表明质量状况呈现出明显改善态势。

根据投诉商品种类分析,食品类、家用电子电器类和日用商品类投诉占据前3位。与2024年同期相比,家用电子电器类投诉呈显著上升趋势,分析认为这与当前技术进步、智能化家居运用及政府补贴发放促使家用电子电器类消费增长相关。食品类、房屋及建材类、首饰及文体用品类等投诉下降趋势较为明显,尤其是食品类投诉环比下降4.09个百分点。

按服务种类划分,生活社会服务类、教育培训服务类及销售服务类投诉居前3位。与2024年同期相比,教育培训服务类、电信服务类、互联网服务类等投诉呈增长态势。AI、配音等网络职业技能培训投诉高居不下,是推高教育培训服务类投诉总量增长的关键因素。

直播带货、网络教培消费纠纷凸显

近年来,网络直播迅速普及,为消费者购物提供了便利,但因虚假宣传、货不对板、退款困难等问题,使直播带货成为消费维权的新热点。消费者投诉的主要问题有:宣传与实际严重不符,如夸大课程变现效果、售卖假冒商品;商家或平台单方面取消订单、拒绝退款,或设置多层审核等退款障碍;未成年人大额消费引发纠纷;消费者留存证据难,维权时面临举证困境。

四川省消委会呼吁网络直播平台加强入驻商家资质审核,完善直播录屏存档和交易凭证留存等机制,协助消费者固定证据,同时应建立高效的纠纷处理通道,避免平台与商家“互踢皮球”。

随着绘画、AI创作类网络培训市场的迅速扩张,相关投诉量也呈爆发式增长。第三季度,教育培训服务投诉量占投诉总量的7.35%,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3.53%,增幅位居服务类投诉第一位。

报告显示,经营者以短视频、直播等流量密集社交平台为载体,以“月入过万”“灵活就业”为噱头,辅之以虚假成功案例与鼓励式营销话术,诱导消费者轻信快速获利、轻松赚钱的神话;在签约环节,刻意隐瞒电子合同中退费违约金等关键条款,或以“随时可退”“不满意全额退款”等口头承诺诱导消费者冲动付款,甚至诱导经济能力较弱的学生群体开通分期付款,在快速获利的诱惑下,消费者往往忽略对宣传真实性与合同细节的审查,直至学习后发现效果远低于预期,此时商家则以合同约定为由拒绝全额退款或收取高额违约金。

四川省消委会提醒,消费者应保持警惕,避免轻信高薪兼职等宣传,理性看待低门槛高回报的承诺,不盲目受虚假成功案例和鼓励式营销话术影响;学生群体不应轻信兼职收入能覆盖分期付款等不实承诺。相关平台应切实履行监管责任,严格核查入驻培训机构的营业执照、办学资质等信息,对“月入过万”“轻松赚钱”等涉嫌虚假宣传的内容建立前置审核机制,完善投诉响应机制,对消费者反馈的违规培训商家,应暂停其推广权限并协助维权。监管部门应加大对培训行业的巡查与整治力度,将多次被投诉的企业及未尽责平台纳入信用黑名单。

酒店退订纠纷依然突出

随着在线预订成为酒店消费的主要方式,叠加节假日出行需求集中爆发,酒店预订纠纷已逐渐演变为行业突出问题。

从消费纠纷类型看,在退改环节,“未入住不可取消”“不可抗力不退费”等规则屡见不鲜;部分消费者因商家系统处理疏忽遭遇“被入住”,即便提前沟通仍难以退款。在履约环节,“虚假满房”成为商家逐利工具,不少消费者提前数月预订的房间在节假日前夕被以满房、装修为由单方面取消,随后却发现同款房型正以数倍价格重新挂牌销售。信息披露方面,“照骗”现象普遍,平台展示的宽敞房型实为不足5平方米的胶囊房。上述问题反映出商家契约精神缺失与平台审核机制不严等问题。

四川省消委会提醒消费者,预订酒店时应仔细阅读退改规则,特别是“不可取消”条款的具体适用情形。线上平台须加强对入驻酒店的资质审核与房源管理,完善订单退改系统功能,针对酒店“虚假满房”“房型不符”等行为建立有效处罚机制。

报告显示,预付式消费纠纷仍持续攀升,成为当前消费维权的高频领域。投诉问题具体表现在:商家未兑现承诺,如美容保健宣称根治病症却无效果、家电订购后以优惠过期为由拒按约定送货;通过格式条款限制预付卡转让或收取高额转让费,不合理排除消费者权利;消费者因家庭、健康等特殊情况要求退还预付余额时,商家以预付款概不退款强硬拒绝;商家频繁变更经营主体,导致履约困难;关门歇业导致退款难仍为维权顽疾。

来源:中国消费者报•中国消费网   作者:刘铭   编辑:陈俊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