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消费者报报道(记者吴博峰)近期,为应对国家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的切换,市场主流车企针对旗下新能源车型纷纷推出购置税补贴方案,引发关注。据悉,所谓购置税补贴方案,即在指定日期前下单的消费者可继续享受2025年国家新能源购置税补贴标准,差额部分由企业承担,单车最高可减免1.5万元购车款。这一政策直接关系到消费者的购车成本,在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关键阶段迅速成为市场焦点。
车企抢抓政策窗口期
“如果大家想购车更优惠,那么一定要抓住购置税补贴以享受到最后的福利。”10月下旬以来,不少到访新能源车经销商的消费者都收到了类似的提示。补贴政策即将调整,车企希望消费者能够抓住最后政策红利选择在年内购车。
尽管近年来车企营销手段层出不穷,但由车企官方出面承担购置税补贴的做法并不多见。实际上,这只是车企应对国家补贴政策推出的举措之一。从推出该政策的车企类型来看,无论是传统车企还是新造车品牌,均将购置税补贴作为近期市场营销宣传的重点。
这与2026年起新能源车购置税减免政策的调整有关。根据财政部、税务总局、工信部联合发布的《关于延续和优化新能源汽车车辆购置税减免政策的公告》,2026年1月1日至2027年12月31日期间,新能源车将减半征收车辆购置税。这意味着,在此之后上牌的车辆将不再享受全额免征,消费者的购车成本将有所上升。
为了抓住最后的政策红利,包括理想汽车、小米汽车、奇瑞、长安等在内的近20家主流车企均推出跨年购置税补贴方案,通过尾款减免的方式自掏腰包为消费者补差。
购置税补贴方案有多火?仅在10月24日至26日,小米、深蓝、奇瑞3家车企接连发布购置税补贴方案,承诺在今年11月30日前支付定金且无法在今年12月31日补贴终止时上牌的消费者,由车企承担补贴差额。只要消费者在规定期限内完成大订并锁单成功,就可享受新能源车购置税补贴,相当于放宽了购车的时间限制。
具体来看,奇瑞推出了覆盖全品牌的购置税补贴政策,针对旗下奇瑞、纵横、星途、捷途、iCAR等品牌的部分车型,在11月30日之前锁单的用户,最高可享受到1.5万元的补贴额度。此外,奇瑞还明确了可以享受购置税的车型(纯电与插混产品),需要符合2026年减征购置税新能源汽车技术要求,即纯电续航在100公里以内的插混车型,不在官方补贴的范畴内。
蔚来则推出了更为全面的跨年交付补贴方案,只要在今年12月31号前锁单,符合条件都可以享受到最高1.5万元的购置税差额补贴,而且这项政策适用于品牌全系车型。
看到车企推出的限时保价政策后,原本计划明年购车的福州消费者陈倩改变了她的想法。陈倩对《中国消费者报》记者表示,按照此前的计划,本来打算明年春季购车,但看到多家车企推出的购置税补贴方案后,打算这个月提前下单。“即便明年提车,也能节省一笔不小的费用。”她说。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在接受《中国消费者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底,车市迎来购置税免征倒计时窗口期,消费者购车需求集中释放。然而,由于芯片短缺、产能紧张等因素,主流车型交付周期普遍延长至两三个月,部分热门车型甚至需等待半年以上。为避免因交付延期导致订单流失,汽车企业普遍采取了保订单的措施。
交付周期被拉长
在新车销售利润率持续降低的背景下,车企推出购置税补贴政策,也与不断拉长的新车交付周期密切相关。
与传统燃油车直接交付现车的方式不同,新能源车大多采用订单销售模式,即消费者完成配置选择和交付大定后才进入车辆排产阶段。这一模式因订单量激增和供应链压力,容易导致新车交付时间延长。
以小米YU7 PRO为例,目前锁定订单预计交付时间达40周以上。若按照新能源购置税调整后的政策规定,购买该车型的消费者将要缴纳约1.2万元的购置税。小米汽车推出的跨年购置税补贴方案显示,在2025年11月30日24点前完成锁单的消费者,因小米汽车的原因,该锁定配置的车辆需在2026年完成开票交付,可享受跨年购置税补贴。
蔚来汽车ES8车型预计交付时间已排至明年3月之后。“随着补贴政策切换,目前到店咨询购车事宜以及试驾体验人数较多,新车订单量也持续攀升。”一位蔚来汽车销售人员向记者透露道。
为应对交付周期延长导致的消费者购车成本上升,车企纷纷推出购置税补贴政策。然而,这一举措是否会从应急方案演变为“长期营销工具”?
对此,崔东树认为,当前购置税补贴是行业特殊时期的应急策略,因为这一举措面临严峻挑战:购置税补贴规模动辄数百亿元,远超车企承受能力。若持续补贴,将导致“卖一辆亏一辆”的恶性循环,从补贴规模与车企盈利现状看,车企出台新能源购置税补贴政策难以延续。
市场化转型加速
在很多人看来,新能源车的销量在补贴政策扶持下增长,并非其实力的真正展现。购置税免征政策的逐步退出,正是还原市场真实表现的重要一步。
尽管距离国家补贴退出还有不到两个月,但对汽车企业来说,更激烈的市场竞争之战已经拉开了帷幕。
记者注意到,主流车企纷纷推出购置税补贴方案之际,竞争对手正不断推出新车型。9月以来,国内车市密集投放超百款新车,覆盖各细分市场传统燃油车和新能源车。随着本月中旬2025广州国际车展的举行,会有更多代表行业发展最新技术的新车型进入消费市场。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专家委员会成员颜景辉认为,近两年,车市迎来“爆发式”增长,新品牌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产品与技术迭代速度以“月”为单位刷新。然而,无论车市如何喧嚣,购车的本质始终是满足用户真实用车需求与体验,而非依赖短暂的补贴优惠。
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份额持续提升,业界普遍认为补贴政策应逐步退出,以实现新能源车与燃油车的“油电同权”,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令人欣喜的是,面对消费市场实际需求,新能源车市场正清晰地朝着高阶体验方向发展。记者发现,在近期上市的新车产品中,15万元以内搭载激光雷达的高阶智驾车型已成为车辆标配。此外,多家自主品牌均有固态电池的相关动作,其中不乏续航里程接近2000公里的车型已进入路测阶段。
颜景辉表示,明年新能源市场上产品竞争必然会从卷价格逐渐转向卷技术、卷服务的健康轨道,车企需通过技术升级弥补因政策因素带来的销量波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