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着烟火气的外卖食品,早已融入百姓日常生活。当你享用美食时,是否想过这份餐品来自何处?操作环境是否规范?11月5日,市场监管总局公布最新一批“守护消费”铁拳行动典型案例。其中,甘肃省兰州市榆中县一家公司因未履行平台审核义务被处罚的案例再次引发公众对外卖食品安全的关注。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是与百姓生活最密切的民生大事。2024年全国12315平台共受理食品安全类投诉举报232.7万件,占全年投诉举报总量的12.5%。当前,我国市场监管部门已建立健全“从农田到餐桌”食品安全全链条监管机制,属地监管和企业主体责任扎实落实。随着《网络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的日益完善,网络平台与平台内商家的主体责任得到进一步明确。打击“幽灵外卖”等乱象,不仅是市场监管部门的重要职责,更是网络平台必须坚守的法定义务。
“幽灵外卖”的危害不容小觑。各地市场监管部门发布的多起典型案例显示,部分无堂食外卖主体没有合法食品经营资质便上线开展外卖业务,餐饮加工场所不符合餐饮服务行业规范要求,食材进货查验或贮存管理等制度缺失……诸多乱象给外卖食品埋下安全风险隐患。《关于进一步强化食品安全全链条监管的意见》提出,平台应严格审查食品生产经营者入网销售主体资质,规范主体信息、食品信息刊载公示,依法对食用农产品承诺达标合格证展示、药物残留检测等进行检查把关。可以说,平台不仅是商品与服务信息交流中介,也是食品安全链条上的关键一环。
近年来,市场监管部门推出一系列创新举措,加强对网络餐饮等新业态监管。从要求平台商家“三亮”展示,到推广“智慧监管+明厨亮灶”;从倡议“食安封签”到建立“吹哨人”制度,相关措施不断织密食品安全防护网。
平台治理食品安全需要技术创新加持。平台应借助AI资质审核系统,通过图像识别技术自动核验营业执照和食品经营许可证真伪,并将商家后厨监控视频实时接入监管平台。平台唯有提升内部管理水平,完善管理机制,才能真正担负起食品安全“把关人”职责。
食品是“产”出来的,食品安全则是“管”出来的。实现百姓“舌尖上的安全”,需要首先把好源头关,安全全程可追溯,责任全链条可倒查。与此同时,食品安全治理需要各方协同发力:监管部门要完善制度,及时出台针对性措施;平台内商家要真正落实主体责任;网络平台作为连接消费者与商家的纽带,必须看好门、守好关。惟其如此,才能让外卖美食带来的永远是温暖而非担忧,共同守护好外卖食品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