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 回
所在位置: 消费资讯
激活汽车消费链 流通市场如何向新而生
发布时间:2025-11-12 09:16:24

中国消费者报报道(记者吴博峰)作为汽车消费生态的核心枢纽,汽车流通市场的供需匹配、渠道优化和服务升级直接关系到消费者的购车体验与用车成本,其运营效率与创新水平对激发汽车消费潜力具有关键作用。今年3月,相关部门印发《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如今,汽车流通市场正通过政策支持、技术创新和渠道优化等多个维度发力,全面激活消费潜力。明年汽车流通领域将呈现哪些新变化,备受消费市场关注。

市场供需结构待调整

“汽车市场在国家促消费政策和‘内卷式’竞争综合治理的有力支撑下,回升基础不断夯实,乘用车零售持续增长,新能源车渗透率屡创新高。但应当认识到,伴随市场强劲复苏的是行业的剧烈阵痛,广大汽车经销商正经历前所未有的生存和发展考验。”11月6日,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会长肖政三在2025中国汽车流通行业年会现场向《中国消费者报》记者表达了他对汽车流通市场发展的看法。

国内汽车消费市场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深度转型,汽车流通领域正经历从“渠道驱动”到“价值驱动”的发展变革。在这一进程中,汽车经销商作为连接主机厂与消费者的关键节点,正面临多重挑战。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统计数据显示,2025年1月至9月,国内汽车经销商亏损比例达52.6%,较去年底的41.7%扩大了10.9个百分点,仅30%的经销商完成销售目标。从毛利构成看,新车销售贡献率为-22.3%,业务亏损持续加剧。

此外,当前市场呈现出增量不增收、增收不增利的典型特征,供需结构失衡导致价格倒挂,价格倒挂又进一步加剧行业性亏损,最终形成恶性循环。2024年全国汽车4S店退网数量达4419家。截至今年6月底,较去年又下降了1.9%,行业持续深度调整,呈现整体收缩态势。

由此可见,以汽车压库或被迫降价方式换取市场份额增速的模式,已无法完全适应汽车市场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副会长王都在接受《中国消费者报》记者采访时介绍:“今年上半年有74.4%的汽车经销商存在不同程度的价格倒挂,43.6%的汽车经销商价格倒挂幅度在15%以上。究其原因,与产品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有关。预计今年国内燃油车市场规模将持续收缩至1080万辆以下,仅为2017年销量的44%。在此背景下,为响应产品、竞争与市场需求的根本性变化,汽车流通渠道作为最终承接环节,正从传统4S店授权模式,向授权、直营代理、混合等多元体系演变。”

据了解,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已在国家有关部门的指导下,就库存、返利、价格倒挂、厂商关系等问题,向20余家主机厂发出倡议。针对压库和返利拖欠问题,形成了翔实的建议并已提交至国家有关部门,这些建议包括要将合理库存系数控制在1.0至1.5之间,对系数超过2.0的主机厂要亮起“红灯”;将返利支付周期缩短至合理区间,禁止任何形式的拖欠和绑定。

激发二手车消费活力

在以旧换新政策持续推进下,二手车市场有望步入快速发展轨道。《行动方案》提出,培育壮大二手车经营主体,持续落实二手车销售“反向开票”、异地交易登记等便利化措施;加强汽车领域信息共享,支持第三方二手车信息查询平台发展,促进二手车放心便利交易。

在政策和市场的双重作用下,今年我国二手车交易量和交易份额分别有望突破2000万辆和万亿元大关,二手车市场持续实现正增长,新能源二手车交易和转籍跨区域流通持续活跃,显示出二手车发展逻辑正从量的积累转向质的提升,成为拉动汽车消费的关键力量和激活市场内生动力的重要循环。

然而,从市场层面看,购买二手车像购买新车一样放心的目标尚未实现,核心是要解决诚信交易和车况透明的问题。肖政三表示,这需要行业进一步推动解决二手车流通的堵点卡点,加大培育壮大企业化、专业化、品牌化的经营主体,加快经销商集团二手车增量业务的布局,通过诚信交易以及服务质量和售后能力的大幅提升,抓住二手车出口和以旧换新政策等新的机遇,以真正激活消费者选择二手车的热情,让二手车成为汽车市场的第二增长曲线。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副会长罗磊对《中国消费者报》记者表示,目前我国汽车保有量达3.6亿辆,这为二手车市场提供了巨大发展潜力。以往多数二手车经销商仅扮演“搬运工”角色,如今市场主流经销商已规模化布局售后服务领域。部分企业推出“加赠2年质保”服务,将售后保障周期提升至行业平均水平的2倍,有效打消消费者对二手车质量的顾虑。

业内普遍认为,要充分发挥政府引导、市场调节和行业自律的关键作用,以消费市场新需求引领新供给,不管是新车经销商还是二手车商,均要做好经营转型和服务创新工作,才能够真正获得消费市场认可。

聚焦渠道创新服务

调查显示,豪华、合资、自主品牌的经销商均普遍存在网点布局不合理、盈利能力不足和厂商关系紧张等问题,总体上处在微利甚至是亏损状态。据悉,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在政府部门的指导下开展广泛退出机制调研后,将加快推进品牌经销商授权合同标准化文件研制工作。此举旨在构建务实高效、公平合理的品牌授权合作新模式,既保障经销商在渠道退出与调整时的切身利益,也维护广大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受此因素影响,终端渠道也开始针对实际市场情况找到新的破局思路。

数据显示,今年库存预警指数连续10个月位于荣枯线之上。在业内看来,当前中国汽车销售体系存在显著不合理性。主机厂与经销商承担着巨大的经营压力,这种困境背后是长期积累的体系性问题。

经营压力下,下沉市场成为汽车消费增长的新引擎。据统计,2025年前三季度低线市场销量及增速领先。其中,五线城市同比增长14.6%,增速近一线城市的3倍;三四线城市增长分别为8.15%和10.65%,而燃油车在三四线及以下城市的市场占有率不到50%,有大量存量需求未被满足的情况。

对此,肖政三认为,经销商要结合市场实际、关注技术创新,借助AI技术、流通数据等新生产要素,提供特色鲜明、便捷高效的汽车全生命周期服务,打造汽车流通行业的服务品牌。

令人欣喜的是,以新造车品牌为例,部分车企通过淘汰低效直营店、新增百余家经销商的方式,将渠道快速下沉至低线城市。此外,还有车企采用全直营模式,在14个月内门店从首批33家扩张至298家,覆盖国内80多个城市。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场下沉市场的战略布局中,技术正成为推手。其中,理想汽车通过热力图和数据模型,在县级市场精准布局融合零售、交付、售后的多功能网点;小鹏汽车将商圈客流与竞品分布可视化,智能锁定高转化区域。数字工具悄然重构了渠道战略的决策链条。店铺选址不再依赖经验直觉,而是靠数据驱动的精密计算。

在采访过程中,多位汽车流通领域的业内人士向记者提出建议,基于国内汽车消费市场需求发生转变,汽车企业及其经销商应主动适应消费端的变化,包括为消费者提供多触点、路径短,可以各取所需的消费场景。比如,针对新能源车车主“即时服务”用车需求,通过“直营店+社区快修点”的双渠道布局,实现“检测—充电—保养”的15分钟服务圈,顺应当前汽车市场向数字化、个性化、生态化转型的大趋势。

来源:中国消费者报•中国消费网   作者:吴博峰   编辑:陈俊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