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通”,是景区为提升体验设置的快速专用通道,主要服务持特定门票的游客。每逢假期,一些顶流景区成为家庭出游的热门选择,“优速通”“尊享卡”等官方快速服务开售就秒空。面对市场需求,部分第三方平台和旅行社推出“项目快通”“快速游玩”等服务套餐。记者采访发现,此类看似划算、便捷的套餐却暗藏消费陷阱,有的将普通排队包装成“快通服务”,有的无证“黑导游”加价倒卖官方“优速通”。专业人士表示,监管部门、景区、第三方平台应强化协同治理,共同维护安心出游环境。(据11月16日《工人日报》报道)
近几年,随着智慧旅游的深入推进,全国多地景区纷纷推出“快通”系统,通过线上预约、人脸识别、无感入园等技术手段,旨在提升游客通行效率,优化游览体验。这一政策初衷良好,体现了科技赋能公共服务的进步。然而,在实际运行中,部分景区的“快通”机制却异化为“催促游客快跑”的尴尬局面:预约时段卡得过死、入园时间窗口过窄、超时即失效、改签困难等问题频出,让本应轻松愉悦的旅程平添焦虑与疲惫。对此,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快通”政策的落地逻辑:技术提速,不应以牺牲人文温度为代价。
“快通”政策的本质,是通过数字化手段优化资源配置、缓解景区拥堵、实现精细化管理。尤其是在节假日高峰期间,预约制能有效分流人群、保护生态环境、保障游客安全。从政策设计角度看,其出发点值得肯定。但问题出在执行层面——一些景区将“效率”简单等同于“速度”,把“通得快”理解为“走得急”,忽视了旅游作为休闲活动的本质属性。游客不是流水线上的产品,景区也不应成为“赶场”的中转站。
究其原因,一是部分景区对政策理解存在偏差,重技术轻服务,重管理轻体验。将“快通”视为管理工具,而非服务升级。二是配套机制不健全,如预约系统缺乏弹性、客服响应滞后、特殊人群关怀缺失等。老年人不会操作智能手机、家庭出游成员到齐延迟、交通突发状况等现实情况,在僵化的系统面前往往得不到妥善解决。三是景区运营思维尚未从“管控型”转向“服务型”,仍以“我允许你何时进”,代替“我如何让你更舒适地进”。
真正的“快通”,应是“畅通”与“舒畅”的结合。政策的温度,体现在细节的包容与服务的精准。例如,可设置合理的“缓冲时段”,允许游客在预约时间前后一定范围内灵活入园;对家庭、老年、残障等特殊群体开通绿色通道;建立快速响应的客服机制,及时处理突发情况。同时,景区应加强信息发布与引导,避免因信息不对称导致游客“白跑一趟”。
更深层次看,“快通”政策的优化,折射出我国旅游高质量发展的转型方向。从“有没有”到“好不好”,从“接得住”到“服务好”,旅游管理必须回归以人为本的初心。技术是手段,不是目的;效率是指标,不是唯一标准。景区不应只算“入园人数账”,更要算“游客满意度账”。
“快通”莫成“快跑”,是对现代旅游治理能力的一次考验。我们期待更多景区在推进智慧化的同时,不忘倾听游客声音,用制度的弹性、服务的温度、管理的智慧,真正实现“快而有序、通而舒适”的旅游新体验。唯有如此,政策红利才能转化为群众实实在在的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