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消费者报报道(黄志 胡亮 记者顾艳伟)食肆飘出的上汤河粉浓香、农贸市场新鲜的果蔬肉菜气息、茶厂里醇厚的六堡茶香,共同勾勒出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的烟火画卷。在这背后,一套覆盖生产、流通、消费全链条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正悄然运转——从市场监管部门智慧监管系统实时监控到群众参与“你点我检”,从执法监管者、志愿者奔波巡查到多部门协同发力,梧州以创新举措织密食品安全防护网,让群众每一口饮食都透着安心与幸福。
智慧监管守护“烟火气”
晨光刚洒进梧州市万秀区的一家花生油小作坊,榨油师傅老李便已在榨油机旁忙碌着。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压榨花生油的流程新增了一道环节——黄曲霉毒素B1快速检测。老李熟练地从新榨出的花生油中取样,严格按照市场监管人员培训的步骤操作:吸取样品、加入提取液振荡、静置……最后将一滴处理好的样液滴入小小的检测卡中。当检测卡上清晰地显示出“两条杠”,老李打开手机APP记录检测结果,并上传至广西首个食用油智慧监管平台——梧州市食用油智慧监管平台。看到屏幕显示“检测结果为阴性”的安全提示时,老李脸上露出了笑容:“这快检就像给每批油做即时‘体检’,我自己心里有底,消费者才能更放心。”
在梧州,这种将快检技术下沉到小作坊的做法,已成为智慧监管的重要组成部分。梧州市市场监管局创新构建“食用油质量安全监管与追溯系统+小作坊生产档案采集APP+食品安全溯源二维码”智慧监管体系,实现了对花生油从原料到销售的全链条监控。目前,梧州市722家在产花生油小作坊均应用了这一智慧监管模式。今年以来,当地黄曲霉素B1评价性抽检合格率始终保持100%,曾经让消费者担忧的小作坊隐患早已成为过去。
凌晨,校园食材供应商的仓库里,执法人员紧盯每一份食材的进货单据。“校园食品安全不是儿戏,必须从源头抓好管理。”梧州市市场监管局从“双随机”检查、体系检查、日常检查、企业自查等方面着手,组织19家大宗型校园食品供应商签订《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承诺书》,严把来源关、仓储关、分拣关、运输关,对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及落实情况逐一检查。目前,梧州市已构建“市—县—乡—村”四级联动快检机制,推动校园配送企业规范设置食品安全快速检测室,制定完善检测制度和检测流程,对配送的食用农产品实行“配送必检、问题即处”,检测结果自动同步上传广西壮族自治区食用农产品快检监测系统。今年以来,已累计完成食用农产品快检8.9万批次,合格率达99.77%。同时,梧州市全面推进供应商开通使用“桂食安”系统,实现“一企一码”,供货商、配送商、学校食堂同步应用,校园配送企业“桂食安”系统使用率达100%、重点品种录入率达100%。
傍晚的农贸市场里,市民陈大伯买猪肉时习惯性地拿出手机扫描“桂食安”溯源码。手机屏幕上,肉品检验检疫证明、上游屠宰厂信息、运输车辆号牌一目了然。“以前就怕买到‘问题猪’,现在扫个码啥都清楚,吃着放心。”自今年食品安全隐患排查整治专项行动启动以来,梧州市智慧监管触角不断延伸——超1万家食品生产经营单位接入“桂食安”平台,28万余条畜禽产品溯源信息在平台内流转;11月中旬举办的2025中国黑茶大会——梧州六堡茶文化节上,智慧监管护航六堡茶品质的做法获各界肯定:从茶园采摘时的土壤检测,到车间渥堆时的温湿度控制,再到成品包装的二维码溯源,全流程由数字化平台监管,抽检合格率保持100%;对外卖平台和直播间,市场监管部门通过智慧监管系统为562家网红外卖店建立专属健康档案,对224家售卖六堡茶、龟苓膏的直播商家实时监测,一旦发现证照不全、夸大宣传等问题,立刻“亮红灯”叫停,让网络市场的食品安全也有了硬保障。
“指南针+你点我检”筑牢食安底线
在梧州市新兴农贸市场内,刚参与完“你点我检”问卷调查的市民刘阿姨表示:“以前总觉得食品检测离生活很远,现在自己就能参与,还能选取关心的食品抽检种类、抽检场所及检测项目。我最关注菜市场的蔬菜安全,希望市场监管部门能加大抽检力度”。
作为梧州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你点我检 服务惠民生”活动让群众成为食品安全监管的参与者。通过全国统一的民意征集平台,市民随时能“点单”希望被检测的食品,市场监管部门则根据群众需求开展抽检。截至目前,梧州市已开展20余场活动、编制11期线上问卷、吸引1万多名群众参与,肉制品、生鲜果蔬、“三小”场所食品等均被纳入重点监管领域。
“指南针行动”专项抽检则让监管更精准。梧州市市场监管局工作人员定期汇总分析抽检中发现的问题,及时通报给一线监管科室,推动监管模式由“事后查处”向“事前预防、事中监管、事后严惩”全链条治理升级。“以前是发现问题再整改,现在通过抽检数据提前预判风险,能从源头规避隐患。”梧州市市场监管局工作人员表示。截至目前,该行动已针对食用农产品、餐饮具等完成700多批次抽检,不合格食品均已依法查处。
抽检并非终点,处置才是关键。市场监管人员一旦发现不合格食品,便会全程跟踪督促整改,不仅要求商家下架问题产品,还会督促其分析原因、完善制度,同时将相关情况通报农业农村、教育等部门,形成“抽检—处置—监管—服务”闭环。这一举措既守牢了食品安全底线,也为特色食品产业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志愿+”模式激活治理新动能
每天清晨,身着红色马甲的食安志愿者陈叔都会准时出现在梧州市大东农贸市场,拿着智能终端检查商户的计量器具。“以前总有消费者反映买东西缺斤短两,现在我们每天巡查,投诉少多了。”作为“食安哨兵”的一员,陈叔所在的三级志愿服务网络由372名志愿者组成,覆盖全市66家农贸市场。在食安志愿者的努力下,新兴农贸市场缺斤短两相关投诉量同比下降70%,2025年以来,全市整改食品安全隐患200余个,投诉处置时效从24小时缩短至12小时。
在大圆塘市场,食安志愿者化身讲解员,手把手指导经营户使用“桂食安”平台。“以前记台账很麻烦,现在用手机就能录入信息,方便多了。”经营户张老板说。今年以来,食安志愿者已累计培训经营户900余名,带动351户肉类经营户实现检验检疫信息实时查询。梧州市食药检所的志愿者则在农贸市场设立快检点,每天为市民检测蔬菜、肉类等食材,累计完成1.4万余批次检测。
在六堡茶核心产区,茶乡食安志愿服务队成了茶农们的好帮手。他们协助苍梧县在1.2万亩智慧茶园部署物联网设备,茶农通过手机APP就能查看土壤湿度、茶叶生长情况,2024年以来成功预警5批次农残超标风险;在六堡镇“红领巾茶园”,食安志愿者还开设了快检小课堂,教孩子们检测茶叶中的重金属含量,让食品安全意识从小扎根心底。
更接地气的是,梧州市的食安志愿者还将食安知识编成山歌。在蒙山县瑶韵水欢节上,身着瑶族服饰的志愿者唱起自编的七言山歌,台下群众跟着哼唱;岑溪市的志愿者则用七言山歌改编《节约用餐歌》,通过流动宣传车在集市传播……越来越多的市民主动参与到食品安全治理中,共同守护“舌尖上的安全”。
食品安全是民生底线,也是治理重点。梧州市立足实际情况,创新探索食品安全治理模式,将市场巡查、百姓点检、“八桂食安”志愿服务与社会共治深度融合,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的治理体系,以更智慧的手段、更协同的机制,用心守护城市最温暖的烟火气,让市民的每一餐吃得更安心、更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