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 回
所在位置: 消费资讯
IP深耕+场景创新解读西湖区新消费经济“生长”密码
发布时间:2025-11-24 08:53:29

后陡门“种地星球”的稻田里,“禾伙人”(十个勤天粉丝昵称)弯腰拾穗的身影与欢笑声交织,期待已久的稻香拾穗让农耕乐趣成为可触摸的消费体验。

这片曾沉寂的农田,如今因《种地吧》赋能,不仅“生长”出文创周边、农耕美食、主题民宿等业态,迎来络绎不绝的游客,还让近80名村民吃上了“文旅饭”,而这正是西湖区新消费经济蓬勃发展的缩影。

西湖区的新消费密码,藏在“IP深耕+场景创新”的逻辑里。无论是综艺IP的落地生根,还是游戏IP的破圈变现,都实现了“线上引流—线下体验—消费闭环”的转化。

这片充满活力的土地,正用一个个鲜活实践证明:新消费既能引爆潮流热点,也能浸润烟火日常,为城区经济高质量发展书写着温暖而有力的增长故事。

线上内容引流 线下场景承接

如何“种”出消费热地?

一片土地,十位少年,三年耕耘,在西湖区“种”出一个现象级的文旅新地标。

在“禾伙人”心中,后陡门,是爱与治愈的代名词,而曾经,这里是三墩镇山联社区的耕地,历经多次业态尝试却仍游客寥寥。2022年,劳作纪实节目《种地吧》的火爆出圈,给这片沉寂已久的土地带来鲜活的生命力。

如何把线上“流量”转化为线下“留量”?面对行业共性考题,西湖区在2023年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大会上,发布“十个勤天·种地星球”项目,一场借势IP效应的农文旅融合“实验”就此展开。

想起2023年的第一届麦田感恩音乐会,山联社区党委书记汪国建满是感慨:“我是最后一个离开的,满场劝孩子们早点回家。那时候别说交通方不方便,有没有地方住,就连上个洗手间都得去村里找人家借用。”

这份窘迫,道出了这场“实验”的现实意义。

为让IP落地生根,西湖区首先啃下基础设施这块“硬骨头”,紧锣密鼓推进临时停车场、道路硬化、绿化提升等工程,让游客来得方便、逛得舒心。

同时,精准对接需求,跟着庄稼种植进度和节目播出节点,及时落实种植补贴,梳理文创、宣传等配套优惠政策,为项目护航。

今年9月,“种地星球”正式开园,723亩土地上已绽放多元业态——“十个勤天”品牌体验中心和后陡门潮牌服饰店门口每天都排着长队,很多产品一上架就被抢购一空;特色餐厅里,融入农耕元素的小吃香气扑鼻;小丰收直播间,特色农副产品销往全国各地。

“我们通过活动策划、场景打造、业态融合,让游客实现‘跟着荧屏来打卡’,原汁原味解锁同款场景。这种‘线上内容引流、线下场景承接’的联动模式,可以优化升级游客的消费体验,完成内容IP至实体IP的转变。”芒夏(杭州)农文旅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蒋琛介绍,自开园以来,“种地星球”的人流量已超过100万人次。

前不久,备受期待的“禾伙人之家”(“后陡门的夏”主题民宿)也投入运营,还原少年生活场景的10个房间,预定已经到了2026年2月。“我们规划有‘后陡门的春夏秋冬’四个主题民宿,共计64间房,另外的三个主题民宿也即将陆续投入使用,届时也欢迎更多游客来沉浸式感受田园生活。”蒋琛透露。

从“流量”到“留量”,更要实现长久的“增量”。蒋琛表示,“种地星球”项目在常态化运维好后陡门市集、麦芒餐厅等已有业态的同时,推出更丰富的线下体验场景。比如,人气颇高的小种子剧场,将化身更多文化活动的“主舞台”,带来更多惊喜和体验。

“‘种地星球’的进阶之路,恰恰戳中了新消费持久保鲜的关键——从‘流量’到‘内容与体验’的质变。”杭州市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陈明鑫指出,短期靠IP的初始流量引爆市场后,长期必须依靠持续的内容更新和深度体验,“只有让游客每次来都有新发现、新感受,才能把‘打卡客’变成‘回头客’。”

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新经济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明文彪则从消费逻辑层面进一步解读,他认为,以IP为核心的消费模式,本质是对“情绪价值”的付费。

“情绪是短暂的,如果场景一成不变,那再热的IP也会‘降温’。所以,线下消费场景的生命力在于动态更新。既要定期焕新空间布置,更要持续设计多元体验活动,让IP热度真正沉淀为消费黏性。”

“天命人”应召而来

构筑沉浸式新消费生态

如果说“种地星球”项目是将文化IP与城市空间深度融合,实现沉寂土地到文旅热地的“蝶变”,那黑神话BLACKMYTH全国首家线下零售店,则蹚出一条游戏IP从“流量快速变现”向“品牌长期沉淀”的创新路径。

这个坐落于西湖区艺创小镇的消费新地标,用“线上IP爆款”到“线下消费标杆”的转化实践,再次印证了西湖区“IP深耕+场景创新”的发展逻辑。自9月25日开业以来,门外蜿蜒的长队、店内沉浸式的体验场景与琳琅满目的周边产品,成为新消费领域的“流量焦点”。

走进其中,仿佛踏入了充满东方奇幻美学的神话世界。静候天命人的小西天土地、威严矗立的钟馗骑虎雕像、栩栩如生的悟空半身像……区别于“只展不销”或“只销不展”的传统模式,这家集零售、体验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空间,深度融合文化叙事与商业逻辑,以“展销研一体化”的创新模式,构建起沉浸式新消费生态。

在陈明鑫看来,黑神话线下店的亮眼之处,在于打造“零售+体验+餐饮+观展”的复合模式,让消费行为升格为一次完整的文化沉浸。

“店内远不止于销售周边,设置钟馗骑虎等大型装置,结合主题饮品以及小型艺术展区,将游戏独特的暗黑国风美学转化为立体体验,真正让IP‘活起来’。”陈明鑫说。

为了构建可持续的IP消费生态,门店在场景与产品之外更下足了功夫——建立健全黑神话玩家社群体系,增强核心粉丝的归属感、黏性与互动频率,让IP热度从单次消费延伸为长期认同。

“其实,IP转化带有很强的社群属性。”陈明鑫表示,不难发现,不管是“种地星球”项目还是黑神话线下店,都非常注重与核心粉丝的互动,“通过社群运营,可以将一次性的消费场所,转变为能够持续产生话题和情感连接的社群聚集地,从而不断激活重复消费和自发传播。”

眼下,以文化“新三样”为内核的文化、文创、文旅的“三文”大消费,正在快速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放眼全国,各地皆在探索游戏IP进行线下转化的生命力。比如,湖南芙蓉镇落户中国首个游戏实体家园“天衣别院”;北京、广州开出“网易乐谷”首店,主推《第五人格》《蛋仔派对》等自研周边;上海静安区将建电竞主题乐园。

对于西湖区来说,数十年在文创产业的深耕已积累起雄厚实力。以艺创小镇为例,作为浙江省之江文化产业带的核心区域,这里集聚了3000余家文创企业,涵盖影视、动漫、游戏和创意设计等产业,年营收更是高达100亿元以上。除了现象级IP《黑神话:悟空》,从治愈人心的《中国奇谭·小妖怪的夏天》,到引爆票房的《哪吒之魔童闹海》《流浪地球2》,再到斩获国际奖项的动画电影《罗小黑战记》,诸多“出圈”作品的创作团队或核心制作环节皆扎根于此。

这些优质IP不仅在内容层面收获亿万观众的喜爱,更在衍生开发、场景转化上具备巨大潜力,为西湖区打造多元新消费场景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内核与市场基础。此外,西湖区还集聚了中国美术学院、浙江音乐学院等顶尖艺术院校,为文创产业输送了大量原创IP和艺术人才。

立足“三创融合”

培育连带消费生命力

从“种地星球”的田园热到黑神话线下店的神话潮,西湖区新消费场景的持续出圈,并非偶然,背后是对“需求驱动供给创新”核心逻辑的精准把握。

明文彪指出,新消费的“主力军”正从原来以白领群体为主的中产阶层迭代为年轻人和具有消费能力的低龄老人,消费重心也从“购买商品”向“享受体验”倾斜。

而西湖区正是敏锐地捕捉到了消费趋势的变化,以IP激活新消费潜能,将文化内核与消费场景深度绑定,满足市场对个性化、体验式、沉浸式消费的迫切需求。

西湖区能在新消费浪潮中脱颖而出,关键还在于其科艺融合的创新基因。一直以来,西湖区深入推动云创、科创、文创“三创融合”,以科技创新重塑艺术表达,为消费场景的跨界创新提供了无限可能。

“比如,在文三数字生活街区,VR设备带你‘一脚踏入’敦煌莫高窟第285窟;在M511光影汇,8K沉浸式探索空间让你置身浩瀚星海。这些科技的应用,延伸了IP的体验边界,带来线下物理空间无法提供的感官震撼。”陈明鑫指出。

更让他印象深刻的是,西湖区成立了杭州首个场景创新服务中心。他强调,场景的“新鲜感”还离不开技术应用从“展示”到“融合与迭代”的升级,中心通过发布应用场景的机会清单,为新技术提供了“试验田”,让新消费场景能够持续迭代。

在新消费场景的系统性构建中,西湖区更像一位兼具战略眼光与审美品位的“总导演”——以“两镇六街区”打造为契机,深挖属地特色,培育城市地标IP,让城市空间变身消费新载体,把新消费的活力渗透到街头巷尾的烟火日常中。

“其实,打造新消费场景很考验政府的系统规划和统筹能力,换句话说,一个具有生命力的消费场景不是孤立的,而应具备连带消费的能力,让消费行为从店内延伸至店外,盘活周边餐饮、住宿、文娱等资源,让有限的物理空间,生长出无限的消费可能。”明文彪补充,这也就要求政府不仅要做好场景本身的建设,更要提前布局周边配套与业态规划。

与此同时,要以城市更新为契机,敢于打破传统,培育年轻人青睐的新消费生态。这一点,在天目里国际街区的打造运营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街区打破了传统楼宇的‘物理隔阂’,形成商业无边界、业态无定点的新消费生态,并持续落地更多特色集市、网红首店及创意演出空间,保持消费场景的新鲜感。”

从流量沉淀到生态构建,从单次打卡到长期认同,“西湖实践”既回应着新消费群体的情绪需求,也激活了城市空间的消费潜能。未来,西湖区将立足“三创融合”的深厚基因,迭代场景生态、升级配套服务,为打造“高质量发展与高品质生活”的标杆城区注入澎湃动能。

来源:每日商报   作者:通讯员 谢雯艳 臧燕 记者 严佳炜 制图 蒋中杰   编辑:陈俊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