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消费者报报道(记者桑雪骐)近日,以“数字驱动低GI(血糖生成指数)产业健康发展”为主题、由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以下简称“中国食品院”)等单位主办的第七届中国GI国际会议在北京举行。与会专家指出,近年来低GI食品市场快速增长,但行业发展仍然存在多重瓶颈,须多方发力进一步打开市场的增长空间。
消费者认知有误区
中国工程院院士任发政表示,推广低GI饮食,有助于引导公众形成科学合理的饮食习惯,预防和控制2型糖尿病,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维持血糖稳定,促进健康体重管理。
“低GI饮食是可降低慢病高发的有效策略。”中国食品院副院长段盛林介绍说,低GI概念已被纳入预防糖尿病、超重、肥胖、高血糖等多项健康指南。在我国,低GI已经成为平台的流量密码。数据显示,2024年8月到2025年8月,轻食市场中低GI品类增速居首,达226%。低GI消费人群也逐渐从糖尿病患者、体重管理人群等转变为包括孕期人群、上班族、关注血糖的年轻人等在内的大众消费群体。
中国食品院与丁香医生联合开展的调查显示,有75%的消费者听说过食物GI值,63%的医生对GI值有较为清晰的认知,但是消费者对GI及低GI食品存在认知误区:88%的消费者认为任何事物都有GI值,还有不少消费者认为低GI食品就等于低糖或者无糖食品,以及将低GI食品与减肥食品画等号。
行业发展存在瓶颈
据中国社会科学院食品药品产业发展与监管研究中心主任张永建介绍,该中心开展的中国食品行业舆情与品牌传播研究的2025年1月—9月数据显示,关于低GI食品,媒体与消费者关注存在差异:媒体的关注热点比较精准,包括血糖、饮食、膳食纤维、糖尿病等,口感位列媒体十大关注热点的倒数第一位;消费者关注的热点则更为细致,包括早餐、全麦、美味等,配方和血糖位列消费者十大关注热点的倒数第一位和第二位。“由此可见,对于消费者来说,即使是健康饮食,口味、摄取时间和方式仍然是他们较为关注的方面。”张永建说。此外,43.19%的消费者评价偏正面,55.53%的消费者评价偏中性,但是信息量仅为4052条,说明消费者的关注度仍然有很大提升空间。
“让低GI食品叫好又叫座的底层逻辑是:消费者对产品有需要,产品对消费者有效,同时产品好吃,消费者也买得起。”张永建介绍,通过对低GI食品的价格与同类产品普通食品的价格调查比较发现,前者的价格往往数倍高于后者,而消费者又面临多种替代性选择。因此,张永建认为低GI食品市场发展的核心问题之一,是基于支付能力的价格硬约束。
段盛林认为,除了产业推广不足,目前低GI产业发展还存在基础研究不深入、降GI机制不清楚、加工成本高种类少、缺乏替代性产品、低GI食品健康受益不清楚等问题。
多方联动推动行业发展
对于低GI行业的发展,任发政表示,要重视低GI健康原料与产品的融合以及健康评价工作。市场监管总局特殊食品安全监管司前稽查专员张晋京表示,要不断建立健全低GI食品标准体系,加强低GI食品的认证和声明科学依据研究工作。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常务副理事长邵薇建议,加强科普教育,加大研发创新力度,提供更多优质和多样化的产品,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据段盛林介绍,2019年行业标准WS/T652《食物血糖生成指数测定方法》的发布,推动低GI食品成为大健康行业的研发热点,2024年,中国食品院牵头制定并发布了T/CNLIC0145—2024《低血糖生成指数(GI)食品通用技术要求》。“这些标准除了限定食品GI值小于等于55外,对食品营养素指标、脂肪含量等也提出了要求和限制。”段盛林表示,行业关于低GI碳水原料研究、低GI食品餐前负荷研究、低GI食品干预健康的人群研究、低GI食品的循证医学研究等也在推进中。下一步,中国食品院将与行业企业联合,创建基于询证医学和消费行为学的低GI饮食模式,科学促进产业发展;加强低GI食品组学研究,突破产业技术瓶颈;结合AI建立多维度低GI食品专区,帮助消费者正确选择;加强低GI食育推广,培养良好饮食行为。
会上,低GI食品健康受益调查活动正式启动,旨在通过人群数据科学评估低GI食品的控糖效益与健康价值,系统解答消费者关切的“为何选”“有何益”“如何用”三大核心问题。同时,中国食品工业协会、中国食品院及全国糖酒会共同发起低GI产品出海计划,旨在将中国优秀的低GI健康产品与科学生活方式推向全球,构建开放协同的健康产业生态圈。中国食品院、中国社会科学院食品药品产业发展与监管研究中心等单位共同发起“低GI食品健康消费与科普行动”。
此外,中国食品院与中国抗衰老促进会联合打造的AI健康小屋也正式亮相。这一创新实践将智慧健康镜、心理情绪测试仪、AI数字人健康顾问等数字化技术,与可定制低GI烘焙产品、养生茶饮的智慧水吧相结合,实现“健康检测+个性化饮食”的一体化闭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