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 回
所在位置: 消费资讯
巨无霸吊牌背后, 是一场怎样的退货“暗战”?
发布时间:2025-11-26 09:01:14

今年双11购物季刚刚落幕,社交平台上便掀起一阵关于服装吊牌的讨论热潮。“衣服是基础款,吊牌却是‘杂志款’”——不少消费者晒出手中尺寸堪比餐垫的女装吊牌,多件叠加起来厚度如同“工具书”,更有网友调侃,部分硬质吊牌“连防身都够用”。这场悄然蔓延的吊牌“膨胀潮”,折射出服装行业面对无理由退货政策时的集体焦虑,也催生出一场略显被动的“微创新”。

记者调查发现,“巨型吊牌+防拆设计”已成为不少电商服装——尤其是女装品类的常见配置。其中,那些采用高饱和度底色、印有“拆除不退不换”醒目字样的吊牌格外引人注目。吊牌面积的增大是防止消费者佩戴吊牌将衣物穿出门,而防拆工艺的升级则是为了应对“试穿后摘牌再装牌一并退回”的行为。据淘宝商家介绍,目前较常使用的包括双向卡扣和粘贴式防伪标签。这类设计一旦拆卸便无法复原,部分还带有唯一编号或品牌标识,有效防止消费者替换吊牌后退货。

为强化“防护”效果,一些品牌的举措仍在不断升级,甚至出现拉链密码锁的设计——消费者需确认收货后才能获得解锁密码。例如,小红书商家“百荣品牌折扣羽绒服”就发布了拉链被锁的实物图,并在留言区说明:“本店所有羽绒服发出时将配备密码锁,买家确认衣服无误、收货后即可获取密码。”对于用锁成本,该商家坦言,“对羽绒服来说尚可接受,毕竟退货率太高。锁具可以回收重复使用,但生意确实越来越难做,几乎无利可图。”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这些肉眼可见的“防退”设计,一些主流服装品牌如优衣库、江南布衣、迪卡侬等,其实早已在吊牌中植入了一种名为RFID的电子标签。正常情况下,我们只需用手机灯光照射吊牌,就能看到其中嵌入的芯片状结构。这种电子标签,相当于每件衣服的“电子身份证”。它不仅具备防伪和防窜货功能,更能完整记录商品从生产出厂到最终销售的全流程轨迹,成为隐藏在吊牌里的“溯源密码”。

吊牌形态的演变,本质上反映了行业共同的痛点。杭州一位服装从业者李女士向记者透露,女装品类的退货率常年维持在30%至50%,部分网红店铺甚至更高,其中“试穿即退”的比例超过六成。她表示,常遇到消费者在旅游前卡点收货、返程就申请退货,而且这些被退回的衣物上,时常残留着口红印、食物油渍,甚至出现破损,严重影响二次销售。

在李女士看来,吊牌的“武装化” 趋势着实值得警惕。她认为这本质是一种 “成本转嫁”,把因信任缺失产生的额外防损成本,通过更复杂、更具侵入性的设计,直接分摊到每一位消费者身上。“短期来看这或许能起到作用,但长期下去,每次拆除密码锁、剪开防伪扣的繁琐过程,都在一点点消耗我们与用户之间的信任。”

“真正的创新应该回归产品本身,用精准的尺码、得体的版型和过硬的面料,从根源上降低消费者的退货意愿。”业内人士表示,吊牌 “巨无霸化” 终究只是应急之举,并非长久之计。要真正破解这一困局,行业应该建立更完善的退货识别与管理机制,比如对高频“恶意退货” 用户实施分级管理,将退货严重者拉入黑名单。

来源:每日商报   作者:记者 孟佳俊   编辑:陈俊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