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消费者报报道(记者李燕京)玻璃箱内,几只睫角守宫正展现着憨态:有的用粉色舌头轻舔眼睑,有的趴在温湿度计旁一动不动。“这种守宫不用遛,两天喂一次果泥,新手也能养。”11月23日,北京市朝阳区某花鸟虫鱼市场的爬宠店店主向围观顾客介绍。
当前,部分宠物爱好者对个性化的需求,掀起了饲养异宠热潮。但热潮背后,生物安全风险、法律监管盲区与饲养困境随之浮现。如何为这份新奇宠爱立规矩,成为了亟待解决的课题。
年轻群体成消费主力
从五颜六色的蜥蜴壁虎,到形态各异的甲虫蜘蛛,再到憨态可掬的狐獴刺猬……近年来,异宠正悄然走进越来越多人的日常生活。《2025年中国宠物行业白皮书(消费报告)》显示,2024年饲养异宠的人群持续上升,其中,饲养水族的异宠饲主上升0.6个百分点,饲养爬行类的异宠饲主上升2.9个百分点,饲养啮齿、鸟类的异宠饲主均上升0.7个百分点。
11月25日,记者在电商平台查询,看到各类异宠售价跨度较大,如8元一只的白额高脚蜘蛛、50元一只的狐獴、162元一只的蜜袋鼯、25元一只的佛罗里达橙佛跳蛛,而产自非洲的苏卡达陆龟售价为每只1000元。这些异宠销售页面上均写有“邮寄包活”字样,有的异宠销量已达2000多单。线下市场同样火爆,北京市石景山区怪兽宠物店店主秦丽透露:“异宠消费群体以6岁至30岁人群为主,其中青少年和大学生占比最高。值得关注的是,不少年轻女性对蛇、守宫等异宠青睐有加。”
异宠的走红带动了周边产业发展。异宠饲养对装备有着精细化要求:蜥蜴箱需配备加湿器或除湿器,龟类饲养离不开专业水族灯与过滤系统,蜜袋鼯则需要跳台、攀爬绳等玩具。天猫平台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6•18”期间,鸟窝、鸟喂食器等鸟类用品销量同比增长超50%,水族造景设备销量同比增长超20%;京东平台上,仓鼠笼成交金额同比暴涨379%。
“异宠契合了年轻人轻陪伴、强个性的消费需求。”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冯芹分析说,这类宠物无需每日外出遛弯,独特的外形便于在社交平台分享,因此逐渐成为年轻人打造个人标签、彰显个性的新载体。
生物安全风险突出
热闹的市场背后暗藏风险,记者了解到,去年底有消费者网购土拨鼠后,发现宠物身上不仅带有伤口和蜱虫,还被网友指出并非可家养的黑尾土拨鼠,而是野生土拨鼠,是鼠疫杆菌的重要宿主。“我生活在人口密集的大城市,万一它携带病菌,后果不堪设想。”该消费者表示。但他的遭遇并非个例。
与经过长期驯化、防疫体系成熟的猫狗不同,许多异宠的来源相对复杂。海关数据显示,今年5月,杭州萧山机场截获35只未申报的睫角守宫;7月,北京邮局海关查获6只外来锹甲;11月,厦门海关在旅客行李中查出807只巨人恐蚁、华丽金螳。
北京市海淀区一家宠物医院的医生向记者介绍,部分商家为迎合消费者猎奇需求,从境外走私稀有异宠品种,这些异宠可能携带未知病原体、细菌或寄生虫。比如,巴西龟可能会传播沙门氏杆菌,非洲大蜗牛会危害500多种作物且会传播疾病。这些物种在我国均无自然分布,一旦逃逸可能破坏本地生态平衡,对我国生物安全构成威胁。
饲养过程中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同样困扰着不少异宠消费者。《2025年中国宠物行业白皮书(消费报告)》显示,30%以上的异宠消费者曾遇到“异宠医院少”“商品质量参差不齐”“买到不健康异宠”“医疗费用高”等问题;20%以上的异宠消费者面临“喂养知识不足”“不了解异宠行为”的困境。
市场乱象亟待规范
异宠市场的乱象根源,在于法律界定模糊与监管缺位。目前,部分热门异宠属于《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或《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明确的保护物种,只有人工繁育且带有专用标识的个体才能合法饲养。但记者调查发现,部分商家在售的此类保护物种并不具备相关手续。
业内人士坦言哪些异宠能养、哪些禁养,法律界定尚不清晰;如何进行登记和监管,全链条管理缺位;如何处罚弃养行为、如何追究责任,惩戒机制尚未健全。目前,对异宠市场的监管多依赖园林、市场监管、城管、公安等部门联合开展花鸟鱼虫市场检查,以防止非法售卖野生动物等行为。但面对高速扩张的市场规模,现有监管方式难以全面覆盖潜在风险。
运输环节问题同样突出。《邮政法实施细则》明确禁止普通快递寄递活体动物,但部分异宠卖家常通过伪报品名的方式规避检查。今年6月,杭州一名消费者网购的玉米蛇因运输应激死亡,卖家拒绝退货,消费者只能投诉。此外,线上社群、二手平台成为异宠交易的主要渠道,但因其隐蔽性强,进一步加大了监管难度。
成都一位宠物店店主向记者表示:“有关部门应建立异宠品种分级管理制度,明确禁养、限养清单,同时要求电商平台加强商家资质审核,从源头阻断非法交易渠道。”
秦丽说,随着CITES对物种保护级别的调整,部分异宠的法律属性也随之发生变化。例如,费氏牡丹鹦鹉被核准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后,其养殖、销售均须办理相关手续。若消费者已饲养但没有相关手续,就属于非法养殖;若选择放生,这些长期家养的动物在野外难以存活,最终陷入养之违法、弃之害命的困境。
应多方合力立规矩
面对异宠市场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相关部门已开始探索破局之道。2021年起,国家林草局在河南等地试点鹦鹉专用标识管理,通过“一物一码”实现来源追溯,截至今年,已覆盖11种鹦鹉及苏卡达陆龟等5种爬行动物。河南商丘凭借该政策与产业链优势,逐渐发展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的鹦鹉养殖基地。“有了专用标识,合法繁育的鹦鹉就能入驻电商平台,产品溢价率提升30%,养殖户还能凭相关资质申请银行贷款。”商丘养殖户张先生介绍说。
与此同时,部分宠物企业推出公益回收机制,企业回收弃养异宠后先隔离再检测,健康个体用于转赠,生病个体由专业医疗团队提供治疗。“去年我们共回收了100多只异宠,有效避免了这些动物流入野外破坏本地生态平衡。”上述成都宠物店店主向记者表示:“养异宠不能只图一时新鲜,消费者购买前要做好功课,既要了解动物保护相关法律法规,还要摸清饲养难度与潜在风险。购买后要坚持科学喂养,不任性弃养;若确实无法继续饲养,应妥善对接下家,避免危害生态。”
从百亿市场快速崛起,到如今风险与规范并存的发展阶段,异宠消费热潮背后折射出大众消费需求的多元化趋势。如何在满足合理消费需求与防范风险之间找到平衡点,答案或许就在于为这份新奇宠爱立规矩。唯有通过完善法律法规、强化全链条监管、引导行业自律与公众理性消费,才能推动市场摆脱乱象,走向健康发展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