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日报讯 8月13日,四川彭州市龙门山镇龙漕沟突如其来的山洪,把许多露营“游客”吓蒙了。在网上的视频里,伴随着大家惊慌的叫喊声,山洪迅速卷走了河滩上的帐篷、气垫床,也卷走数条鲜活的生命。 悲剧面前,人们不禁疑问:网传的“避暑好去处”“鲜为人知的耍水秘境”,缘何洪水凶猛,酿成不可挽回的惨剧?原来,龙漕沟并不是一个景点,而是一个暗藏险情的野外场所,更是一个地质灾害隐患点、山洪易发区。 今年炎夏,清凉的龙漕沟被社交平台的流量和推荐机制所选中,摇身一变,成为徒步、露营、玩水的网红避暑纳凉打卡点。尽管现场有众多预防穿越设施、“禁止下水”的安全警示牌,但并没有引起重视。 规则和禁令,不仅没有降低“野生景点”在社交平台上的热度,反而增加了神秘色彩,越来越多的游客被“种草”。甚至,有部分旅行社忽视了前期的勘探和安全性调研,还把龙漕沟作为跟团游的景点之一,将跟团游由信任关系变成一场“博弈”。 这样的情况并非个例。近日被小红书、抖音博主称之为“废弃矿洞避暑”“地下世界探险”的杭州废弃矿洞,有博主在矿坑前露营、拍照,还有人走进矿坑探险,“矿坑避暑”一度成为人气词条。这种没有经过开发的废弃矿洞,真的适合游玩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发现“探洞冒险”意外走红后,当地政府该出手时就出手,立即将5个矿洞洞口全部封死。 同样被流量和推荐机制选中的,还有去年夏季走红于社交平台的“挑战高空拍摄”“俯瞰杭州城景”等玩法,不少人为追求画面美感、博眼球、冲流量,爬上天台的架空层,摆出各种造型拍大片,引发游客效仿。当时,有杭州老旧小区的顶楼因此变成网红拍摄地,吓得物业工作人员又是发通知,又是固定门锁,加强外来人员的排查,谢绝游客进入。 向往“诗和远方”、热衷小众景点、分享美好生活,是人之常情,社交平台往往会投其所好,为新、奇、特的内容引流,或赋予推荐位。如此机制下,未经过开发、没有任何安全保障的“野生”场所,被包装成“看起来很美”的网红景点,隐患重重,无异于将游客引向一条“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险道。 近两年,“野生景点”的密集出现,给安全旅游提出新课题的同时,相关部门也要关注到游客对正规小众景点、探险景点的市场需求。杭州对“废弃矿洞”及时封门,防患于未然的态度和堵住风险源头的行动效率,值得点赞。 在安全关面前,无论是网络博主还是社交平台,理应要有审核、警告、提醒的社会责任,大家心里要有一杆秤,对失实内容不能视若无睹,也不能一删了之,规避责任。 作为游客,也要警惕虚假“种草”,理性选择度假出游目的地和“打卡”方式,了解出游地的安全性,特别是在服务设施、接待能力都欠缺的“野生景点”,不能抱有侥幸心理、以身犯险,试探危险的边缘。只有在这方面多下力气、做足功课,才有可能遇到真正的“诗和远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