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浙江农业博览会上,“种子墙”前汇聚近百个浙江优良品种的种子,展示浙江农作物的育种成果。 本报记者 董旭明 摄 9日以来,在杭州国际博览中心,浙江农博会线下展会正在持续进行。大批市民采购年货的消费热情,为冬日里的杭城平添了一分暖意。 “逛了两圈,终于找到你们了!”在B372号“龙游惠军山羊生态养殖专业合作社”的展位前,杭州市民叶女士尝了片白切羊肉,立即两眼放光。只见她掏出一张收藏两年的产品包装比对了一番,对正在切肉的合作社理事长朱彬说:“两年不见,标签都重新设计了,幸亏还是那个好味道,给我装5斤!” 两年来,线下农博会重启,一直是朱彬心心念念的愿望。虽然线上举办时,惠军白切羊肉常常斩获销量冠军,但在他看来,能现场试吃、面对面交流,不论是拓新客,还是会老客,都“更带劲”“更高效”。他向记者透露,这两年,他们请来省农科院肉制品专家团队,从制作工艺、运输保鲜、口感升级等方面入手,为合作社开发出了开袋即食的红烧羊蹄、卤味羊冻等一系列新品,在本届线下农博会正式推出。“发售两天下来,新品市场表现很好,不仅本地人爱买,很多‘杭漂’尝了之后也赞不绝口,订了好多寄回老家过年吃。” 在展销现场,记者发现,此番重返线下,不少农博会参展主体与朱彬一样,把这两年潜心“憋”的“大招”统统使了出来。 在中心展区的科技强农板块,浙江理工大学团队带来最新款采茶机器人,正现场演示从茶树上采摘嫩芽和鲜叶。“看,采下来芽叶分明,现在的机器人竟然能和采茶工一样熟练采摘名优茶了!”驻足观看的人群中,有不少是参展茶商,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惊叹不已。“明年可能还有更厉害的,我们正考虑把茶园耕作、除草等功能添加到机器人身上。”团队成员贾江鸣向记者透露,参展以来,已有多家数字化智慧茶园抛来合作“橄榄枝”。 在省农科院展馆,今年主推的“稻—豆—油”一年三熟的轮作模式吸引了不少参展种粮大户前来咨询。“第一轮种水稻,大家就种‘浙1831’,早熟而且抗倒伏能力强;第二轮种大豆,‘浙鲜86’就很好,成熟周期短;第三轮种油菜,我推荐‘迎春一号’,出油率高。”现场,省农科院成果转化推广部副部长孙彩霞正卖力指导他们运用新的品种、新的模式,走高效绿色的路子,将每亩土地的种粮效益提升至7000元以上。 可提供纯天然食源叶酸的“高叶酸大米”,用太阳能灯杀虫、与泥鳅、虾、鸭等共生共长的“百江稻香樱语米”,用山泉水浇灌、田鱼除草吞虫的“泽山湾大米”……记者在农博会现场看到,时下,各类采用前沿绿色种养方式、饱含科技新元素的“潮流米”,展现出不容小觑的市场潜力。多家展销商表示,即使它们的价格相对较高,市民们和采购商也愿意购买。 省农产品绿色发展中心有关负责人表示,在农业“双强”行动的引领下,浙江持续擦亮高效生态农业的“金名片”,再度回归的线下农博会可谓“新意满满,新招连连”,越来越多有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加持的绿色农产品受到追捧,既有力稳住了浙江的“米袋子”,又鼓起了农民的“钱袋子”,还满足了消费者“舌尖”上的新需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