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拉链、配钥匙、钉鞋掌……看似不起眼,却关系到居民日常需求,近年来越来越多人怀念起这些街头小摊。民有所呼,政有所应。商务部日前举行新闻发布会,部署了积极推进便民生活圈建设的工作,明确提到“让修鞋、配钥匙等‘小修小补’规范有序回归百姓生活”。(据2月20日人民网报道) 城市生活既需要品质,也离不开接地气的生活服务,“小修小补”恰恰蕴含着大民生。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城市着手打造“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即实现在从家出发步行15分钟范围内,便捷地买菜、买药、问诊、健身、逛公园、购物、参加社区活动等,与之相对应的超市、公园、医院、快递站等基础设施需一应俱全。北京提出2023年将深化商圈改造,同时“补点”和“提质”,建设80个“一刻钟便民生活圈”;江苏把推进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写进“十四五”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加强市场主体培育;山东有序推进试点,要求优先配齐基础业态,鼓励因地制宜发展品质提升业态……相关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我国共建设便民生活圈1402个,涉及商业网点28万个,覆盖居民社区2766个,服务居民3200多万人。 便民生活圈能让群众“举步即达、抬脚就到”,享受到“家门口”的幸福,促进便民消费的稳步增长。优质的便民生活圈与多样的功能、便捷的交通以及多元的服务供给密不可分,若想实现更高质量的覆盖,需要政府职能部门的科学规划、市场主体的积极参与、市民群众的建言献策,还需要坚持精细化原则,创新城市管理,下足绣花功夫,用足细心、耐心和巧心,建好并激活便民生活圈”各类消费、休闲场景,更需要问需于民,精心打造,解民所困。此外,要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呵护和支持为社区提供便民服务的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等,为“小修小补”产业留足空间,让群众生活更有温度,让便民消费更加贴近。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城市便民生活圈建设,是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体现,也是促进便民消费发展的重要举措。期待更多城市打造更加便利化、标准化、智慧化、品质化的便民生活服务圈,让居民白便利消费、宜居生活,幸福感、获得感不断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