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消费者报报道(记者孙蔚)网购食品出现异物或发霉,或许是偶然事件,如果这样的“偶然”在一年半的时间里出现了上百次呢?近日,安徽省芜湖市警方破获了一起网购食品涉嫌敲诈勒索案,并入选公安部公布的打击整治网络谣言典型案例,引发了市场各界的关注。 今年3月,芜湖市某食品电商企业客服人员在梳理近两年的客诉情况时发现,一名来自贵州的消费者在2021年至2022年期间有多次索赔记录,并以投诉曝光相威胁,索要高额赔偿款,拒绝寄回“问题产品”……随后,工作人员对该名消费者的行为记录反复进行分析比对,发现多次接收赔偿的收款方为同一账号。该企业在与其他同类品牌沟通过程中发现,该名消费者在多家食品企业均有多次索赔记录,据不完全统计,最多一家赔付次数甚至多达49次。该企业向辖区警方报案,公安机关迅速介入调查。 经过多轮证据收集和调查分析,芜湖市公安局弋江分局民警判断该消费者有重大敲诈勒索作案嫌疑。在掌握充分证据后,民警赶赴江西赣州将犯罪嫌疑人李某、刘某某抓获,现场扣押手机10部。经审讯,两人对于自2021年起以产品中出现如石子、金属、昆虫等各类特殊异物为由,在网络社交媒体上虚构事实,通过夸张内容博取眼球,对品牌进行恶意曝光牟取利益的犯罪事实供认不讳。目前,两名犯罪嫌疑人已被警方依法刑事拘留。 据介绍,民警在犯罪嫌疑人家中发现了其购买的打孔机、封口机、面包虫等作案工具。据其交代,两人先将网购的零食原封口融化出一个小口塞进异物,随后重新封口,造成商品有严重质量问题的假象。然后,将“问题产品”拍照后在社交平台发帖,并向商家进行索赔。一年半的时间内,两人作案100多起,涉案金额50余万元。 记者了解到,类似的案例时有发生。今年2月,黑龙江哈尔滨警方捣毁了一个涉嫌敲诈勒索的团伙。该团伙成员利用打孔机、电钻等工具,向网购的食品包装内放置头发、线头等异物,再重新进行封口,造成产品有严重质量问题的假象,并对多个商家进行敲诈,非法获利达数十万元。 食品业内人士指出,恶意索赔、网络水军、知产侵权等多集中在食品、餐饮、服饰、家电数码等快消品行业,尤其以线上消费最为突出。这些违法行为也是各级市场监管、网安、网信部门重点打击的对象,为维护公平清正的消费环境和企业平稳健康发展保驾护航。与此同时,各网络平台也要切实履行主体责任,健全内容审核机制,对虚假、有害信息及时进行筛查过滤。 北京隆安律师事务所律师石必亮对记者表示,虚构、伪造食品质量问题,并以在社交平台上曝光相威胁,向食品企业恶意索赔,这种行为涉嫌构成敲诈勒索罪,企业遭遇恶意索赔时应向公安机关报案。根据《刑法》相关规定,敲诈勒索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者多次敲诈勒索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