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呱呱呱……”秋天的淳安县浪川乡鲍家村,稻田间不时传来阵阵蛙鸣。 “哇哇哇……”这个国庆,不少亲子家庭特意前来体验“稻蛙垂钓”,不时发出阵阵惊呼。 “孩子特别喜欢这种亲近自然的活动,既能增长知识,又能促进亲子关系。”一位爸爸手里提着刚钓上来的黑斑蛙,孩子兴奋地在一旁观看。 不只淳安县鲍家村的“稻蛙”,在我们大杭州,临平区塘北村的“稻虾”,萧山区东联村的“稻鳖”……“稻+”模式正成为大杭州秋天的一道“高效生态农业新风景”。 稻在田中长,蛙在稻间鸣 “以前种稻子,化肥农药一样不能少,辛苦一年也赚不了多少钱。”鲍家村村民老李感慨,“现在好了,采用了稻蛙共生模式,化肥农药用得少了,稻子品质提升了,黑斑蛙还成了市场上的抢手货。” 黑斑蛙确确实实是个“宝贝”:它捕食稻田中的害虫,排泄物作为稻田的天然肥料,减少了化肥农药的使用。它紧实的肉质、鲜甜的滋味和弹牙的口感也深受大家欢迎,已进入杭州多家知名餐饮企业。 鲍家村党支部书记鲍芳佳说:刨去各项成本,每亩可净赚五六千元,还带动了村民在家门口就业。 浪川乡共有17个行政村,现在已有15个村加入种田养蛙队伍,浪川乡也推出了一套“组合拳”—— 引入第三方专业公司,为各村提供蛙苗供应、技术指导、订单回购等服务,落实政府层面推出的金融扶持政策,以及特色养殖险、价格险,化解后顾之忧;联动科研院所,下沉部门资源、技术专家,攻克各环节难点;对接餐饮、门店等渠道,开发蛙产品预制菜,多管齐下,广开销路;最后,推介研学教育,倡导农文旅融合。 两年间,全乡“稻蛙共生”基地已超600亩,还有更多农户跃跃欲试。 鳖因稻而肥,稻因鳖而香 萧山区益农镇东联村,尝试的是稻鳖共养的生态种养模式。 “稻鳖共生,好处多多。”东联村的种田大户俞秀林说,“鳖以稻田中的害虫和水生动植物为食,排泄物为稻田提供养分。这样一来,化肥和农药就几乎不用了,稻谷的品质也大大提升。” 2021年,在东联村的一片118亩围垦沙地上,俞秀林开启了“稻鳖共养”之路。他在田地四周开好鳖沟,中间挖好排水沟,种上水稻,投放了中华鳖苗。在6到9月的生长关键期,他通过参加培训班以及邀请各级专家现场技术指导等方式,努力提高稻鳖综合种养成效。 稻鳖共生模式不仅提高了稻谷的品质,还增加了鳖的养殖收益。“今年水稻种植扩大到200多亩,亩产达到1500多斤,每亩稻田投放80只中华鳖,水稻的经济效益加上鳖的效益,每亩可实现15000元左右收入。”俞秀林说。 种稻还能得虾,塘北蓝龙虾来了 这几天,临平区塘北村星临生态农业示范基地(以下简称“星临农业”)里,400亩水稻田里近5万尾蓝龙虾迎来了丰收。 稻田边,星临农业总经理高赛正在查看收网情况。“这些蓝龙虾,个头大的能有二两重,9月底开始拉网收获上市,每亩田至少能出产120斤。” 蓝龙虾稻田饲养模式是近几年才在国内大规模试行推广的。2022年,在临平区农业农村局的推动下,作为科技示范户的高赛引入了蓝龙虾虾苗和饲养技术,成为杭州第一个尝试这一模式的农业基地。 蓝龙虾的排泄物能让水稻增产,其售卖更是收入的“大头”:蓝龙虾出肉率高,市场批发价每斤约60元,是普通小龙虾的三倍以上。高赛在地头算起了账,“虾苗每尾2元多,育苗时间在3个月左右,算上饲料,每亩地成本大概3000元,而亩产值却在8000元上下。” 在试验了50亩的基础上,如今星临农业的“水稻+蓝龙虾”共作田已经拓展至500亩。 一水两用,一田双收 你还知道杭州哪些“稻+”模式? 一水两用,一田双收,近两年,新型综合种养产业在大杭州风头正劲,也成了当下大杭州秋天的一道新风景。 今年,杭州更是计划建成新型综合种养面积8万亩,这一项目还被纳入杭州市政府民生实事项目,至此,全市一举超过20万亩,其中稻蛙、稻鳖和稻虾模式单项规模,均位居浙江首位。 “种养结合之后,自然更少用肥,甚至不用农药,越来越多的粮农抓住消费需求,打起了生态招牌,让种粮也能高效益,为‘高效生态农业’注入了新内涵。”杭州市农业农村局(杭州市乡村振兴局)相关负责人说。 据统计,杭州的稻蛙、稻鳖和稻虾三种模式,亩均收益分别可达6200元、5800元和3500元左右,今年有望带动农户增收5亿元以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