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消费者报郑州讯(记者耿记安)如今,互联网成为未成年人汲取知识、进行社交和展示自我的一个重要渠道,不少诈骗分子也借机实施各种招数,比如赠送游戏装备、发放明星周边等,未成年人因为涉世未深,往往容易上当受骗。近日,河南省洛阳市消费者权益保护中心的工作人员来到洛阳市芳林路小学,通过案例讲解为孩子们揭示了六大网络诈骗陷阱,给孩子们上了一堂生动的消费教育知识普及课。 免费皮肤“大陷阱”:赠送游戏装备,再通过“激活费、认证费、验证费”骗取未成年人钱财,诱导孩子用家长手机进行转账操作。 红包返利“杀鱼盘”:通过短视频网站、聊天工具等渠道发布红包返利虚假信息,诱骗未成年人入群,随后以手续费、转账费、红包费等多种借口来进行诈骗。 “防沉迷”骗钱财:以“解除游戏防沉迷限制”为由,通过屏幕共享等手法,欺骗未成年人获取其亲属微信或支付宝账号及支付密码来骗取钱财。 假明星发“假福利”:诱骗未成年人加入粉丝群,以完成任务可领取周边或明星签名来实施诈骗。 游戏账号“高价”收:打着“高价收号、快速交易”的幌子,再以账号提现失败、交纳保证金、账号被冻结等各种理由,诱骗未成年人进行转账。 游戏充值诈骗:在网络平台推广低价充值游戏币或优惠购买的广告,诱导未成年人先付款,制作虚假游戏界面或充值界面截图获取信任,进而诱导未成年人继续转账。 “作为家长,首先要引导孩子适度上网,提高自我防范意识,其次还要经常和孩子沟通,一定要避免事情发生了家长还不知情。”洛阳市消费者权益保护中心工作人员肖慧说,“家长一定要看管好个人手机和支付账户,设置好支付密码,避免孩子私自使用家长的手机转账付款,如果孩子提出付款、转账之类的要求,建议家长一定要询问清楚再决定。” 洛阳市消费者权益保护中心提醒学生家长,家长要经常提醒孩子,对于来历不明的电话、短信、链接,一律不看、不理、不点,不要轻信“免费领取”“大额返利”这些诱惑性的语言。不要轻信网络上故意搭讪的陌生人,更不要轻易添加陌生人为好友,发现被拉入陌生群的时候要立即退群,对于旁人以任何理由提出的转账、汇款、充值等要求,一定要坚决拒绝。另外,有些家长在手机上给孩子开通了“亲情账户”,如果孩子年龄较小,建议取消这项功能。 洛阳市消费者权益保护中心负责人宋文辉表示,今后,洛阳市消费者权益保护中心将继续开展“消费教育进校园”活动,针对当下和未成年人相关的消费热点确定主题,将相关知识和法律法规融入学校日常素质教育和课堂教学之中,增强孩子们的消费维权意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