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山竹林叠翠,遍地竹笋冒尖,一片竹林,“养育”了一座临安城。作为当地最具深厚历史和文化背景的产业,笋制品产业也是临安农林经济的第一大产业。2023年,临安竹产业种植面积98万亩,竹笋产量30.16万吨,一产产值17.95亿元。 倚竹而居,依竹而富。如何让几毛钱一公斤的竹笋走出深山,身价翻倍,这是当地笋制品企业的共同话题。在临安区太湖源镇,有着30年竹笋加工经验的省级林业龙头企业——杭州西马克食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西马克”),近年来通过科研提升,实现了从原料收购到产品加工的全链条升级,不仅推动了企业自身的技术革新和产品多样化,还解决了笋农的销售难题,让笋农与企业一起发展。 4大类笋50余种口味,笋头笋壳也能利用 山珍玉笋、雪菜笋丝、油焖春笋、香菇笋尖……11月8日,在临安举办的2024年中国农民丰收节金秋消费季“土特产”集中推介交流活动上,西马克的展台前围着不少客人,两位上海客商在品尝了这些美味的笋产品后,被其独特的风味和高品质吸引,明确表达了合作意向。 “从收购鲜笋到完成蒸汽蒸煮和冷却,我们要求控制在8小时内,这样能更好地保留竹笋脆嫩的口感。另外,我们的产品不添加任何防腐剂,竹笋本味清香更加突出,在市场上很受欢迎。”西马克副总经理陈怡对公司的产品充满信心,“目前,我们已经开发了清汁笋、调味笋、笋干、休闲笋4大类50余种不同口味,每年的销售额超过2000万元。” 陈怡的信心来源于设立在企业的博士创新站。10年前,浙江农林大学副教授郑剑获悉企业正着力研发高品质的新产品,成了企业的技术顾问。 “我们在西马克的第一项工作,便是升级原料笋加工工艺,提升贮藏能力。通过研制高品质非调酸清汁笋,为后续精深加工储备好优质原材料。”郑剑介绍,“以往,为了便于保存,清汁笋中都要添加食品酸味剂,不仅影响口味,而且会产生大量的污水。经过我们改良过的清汁笋,没有一点酸味,不用水洗就能直接加工,企业处理污水的压力也减轻了不少。” 之后,郑剑团队又在加工剩余物的综合利用上,展现出了创新能力。笋头、笋壳这些下脚料,通常被当作废弃物处理,郑剑团队经过不断试验,协助企业研发出了竹笋酵素、竹笋酵素调味料、重组笋、笋酱以及青储饲料等产品,实现了废弃物的资源化、高值化利用。 “这些竹笋调味料在烘焙、煲汤时都可以用,我们已经试着加到薯片中,多了一份独特的清香,口感很不错。”陈怡介绍,“目前,有一些调味料已经试生产,未来会分批次推向市场,相信会给公司带来新的增长点。” 2022年,郑剑将博士创新站正式设在了西马克,为双方进一步加深合作提供了新的支点。两年多来,郑剑团队持续加快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进程,已研发了多款新型无添加的多味笋丝产品和笋酱产品,接下来准备试生产、进而投产。这些新产品的推出,不仅丰富了公司的生产线,也将为消费者提供更多的选择。 博士创新站还对西马克的竹笋新产品、年糕、糍粑等进行保质期加速实验,为产品评估预测保质期,保障了企业的产品安全。 “靠笋生存、靠笋发展,绝不能忘了种笋人” 随着产品线的不断扩展,近年来,西马克对竹笋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不仅解决了太湖源镇的笋农卖笋难的问题,还解决了周边乡镇甚至周边区(县、市)的竹笋销售问题。作为收购方,西马克主动提价,尽力保障笋农收入。每年3月中旬至5月上旬的出笋高峰期,西马克都会以高于市场价0.3-0.5元/公斤的鲜笋保护价,向周边笋农收购5000吨左右的新鲜竹笋,涉及笋农近万户,为他们增收200万元以上。 “在鲜笋出笋高峰期,卖笋的队伍要排到几百米外。”陈怡说,“每年那个时候,我每天7点多就会站在公司门口,看着笋农把笋送过来,结完账满意地回去。西马克靠笋生存、靠笋发展,绝不能忘了种笋人。” 去年鲜笋出产高峰期的一天,由于生产设备故障,西马克暂停了收购。小贩立即将笋价压到每公斤0.7元,笋农们个个急得直跺脚。陈怡见此情景,一方面催促企业加快维修进度,一方面安抚笋农。经过几个小时的抢修,生产设备又隆隆地运转起来,西马克以每公斤1.5元的价格恢复收购,笋农们兴高采烈,纷纷给西马克竖起了大拇指。 “我们帮助企业发展壮大,企业反哺周边笋农,互惠互利、共同发展,这让我们建设博士创新站更有意义了。”郑剑说,“接下来,我们将争取入选省级博士创新站,进一步优化升级产品的工艺配方,提高产品的安全、品质,深化竹笋加工剩余物的资源化、高值化利用,打造更高品质的竹笋健康食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