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郑晓峰分享企业发展心得。 在中国啤酒行业,百威、雪花、青岛等巨头占据着92%的市场份额,区域品牌想要生存,要么被收购,要么被淘汰。然而,千岛湖啤酒却在啤酒这片红海市场中坚守40年,不仅活了下来,还走出了一条独特的差异化之路。 4月19日,杭商研修院七期精董班4月课程走进千岛湖啤酒,听班主任、千岛湖啤酒董事长郑晓峰讲述企业如何用专注和极致,在巨头的夹缝中酿造出自己的生存之道。 40年专注: 在巨头的阴影下“酿”出生存空间 啤酒行业是典型的资本密集型产业,巨头们通过收购工厂、控制渠道、垄断终端,不断挤压中小品牌的生存空间。面对这样的竞争环境,郑晓峰的选择是:“买不起市场,就买时间。” “我们40年只做一件事——酿好啤酒。”郑晓峰说,“不盲目扩张,不跟风并购,而是把所有的精力和资源都投入到产品本身。”这种专注力在市场上已经得到了验证。在啤酒总产量从5000万吨峰值回落至3000万吨的行业调整期,千岛湖啤酒却逆势实现产品溢价30%,其核心单品在江浙沪餐饮渠道的复购率达67%。 为了提升品质,千岛湖啤酒聘请德国酿酒师团队,建立省级技术中心,甚至参与制定低醇啤酒的地方标准。在行业整体产量下滑的背景下,千岛湖啤酒却凭借差异化产品实现逆势增长,部分高端产品溢价超过30%。 40年只做一瓶啤酒,郑晓峰曾经也被质疑“过于保守”,但他只是笑着回应:“这不是保守,而是因为我们相信,只有极致,才能在巨头的世界里找到自己的位置。” 极致产品: 从“不可能”到“爆款”的逆向创新 郑晓峰认为,产品开发不能只依赖技术思维,而是要“从市场里找答案”。他分享了一个经典案例:2003年,江苏吴江盛泽镇的纺织老板们提出一个需求——“能不能做一款喝了不容易醉的啤酒?” 作为技术出身的管理者,郑晓峰的第一反应是拒绝:“啤酒的度数怎么能随便降?这不符合传统工艺!”但在经销商多次反馈后,他决定尝试。最终,千岛湖啤酒研发出一款低醇啤酒,尽管当时国家没有相关标准,但在与监管部门沟通后,这款产品成功上市,如今已占据公司销量的70%。 “企业家不能固守教条。”郑晓峰说,“真正的产品创新,往往来自对消费者需求的深度洞察,而不是照搬行业惯例。” “企业家还要当市场考古学家。”郑晓峰总结道。他带领团队研究德国啤酒法规变迁史时发现,著名的“纯酿法”其实源自中世纪贸易保护,这促使他打破教条:开发全麦啤酒时添加大米改善口感,推出添加龙井茶的“杭州味道”精酿。这种跨界思维催生出12个创新品类,其中烟熏威士忌桶酿啤酒更成为高端市场黑马。 极致新鲜: 用“时间定价”重新定义啤酒价值 在分享会上,郑晓峰重点介绍了千岛湖啤酒的最新尝试——“鲜活啤酒”。这款产品的核心卖点是“按时间定价”:当天生产的啤酒价格最高,三天内的次之,超过一定天数则不再销售。 “传统啤酒的保质期标注(比如6个月)掩盖了风味的变化,就像卖水果不区分采摘日期。”郑晓峰说,“我们要让消费者喝到真正新鲜的啤酒。” 目前,这款产品可实现30分钟内极速配送,郑晓峰让“鲜啤”的概念从营销话术变成可感知的体验。 这种创新源于对行业痛点的洞察,“就像卖水果不区分采摘日期一样。”郑晓峰指出,通过引入“时间价值坐标”,“既解决经销商临期产品损耗难题,又满足新生代对极致新鲜的追求。” 极致文化: 让员工快乐,才能酿出快乐的啤酒 在人才管理上,千岛湖啤酒的理念同样独特。公司投入2000万元建设员工“快乐中心”,提供免费三餐、儿童托管、健身房、威士忌酒吧等福利。 “啤酒是带来快乐的产品,如果酿造者自己不快乐,怎么能做出好啤酒?”郑晓峰说。这种文化带来了意外收获——生产部门离职率连续5年低于3%,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 在资本主导的啤酒行业,千岛湖啤酒的故事证明:专注与极致,仍然是最有力的竞争武器。 正如郑晓峰所说:“我们可能永远成不了百威,但我们可以成为最好的千岛湖啤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