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消费者报北京讯(记者吴博峰)12月24日,工信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联合印发《工业互联网综合标准化体系建设指南(2021版)》(以下简称《指南》),提出到2023年,工业互联网标准体系持续完善。 据悉,《指南》将制定术语定义、通用需求、人才等基础共性标准15项以上,“5G+工业互联网”、信息模型、工业大数据、安全防护等关键技术标准40项以上,面向汽车、电子信息等重点行业领域应用标准20余项,推动标准优先在行业和领域率先应用,引导企业在研发、生产、管理等环节对标达标。 作为消费市场中的热点领域,新政发布对于汽车产业发展带来何种影响,引发市场各方关注。 其实,早在今年6月,工信部就曾发布《2021年汽车标准化工作要点》,突出以新能源车为载体的智能网联汽车标准化发展,对汽车智能化、网联化和零部件标准化工作提出了与各方协同的新要求。 目前,我国汽车市场智能网联化发展初具规模。工信部统计数据显示,截至今年9月,我国智能网联汽车测试里程已达500万公里。为迎合智能化发展趋势,汽车企业在车辆智能化技术研发力度不断加大,主流车企积极运用网络延迟小且带宽容量大的5G技术、边缘计算等新技术,探索智能汽车发展之路。 随着5G技术商用化的普及,车辆凭借自动驾驶技术的介入有了以较快车速自主行驶的能力。与此同时,车联网进入5G时代,人们对影响车辆安全问题的数据传输方面保持高度关注。 《指南》显示,“5G+工业互联网”标准实际包含多种应用层面信息,包括应用端、网络管理、适配增强技术等标准。以适配增强技术标准为例,主要规范5G技术面向工业互联网需求等增强型技术要求,包括高精度时间同步、高精度定位、与其他网络协议对接等标准。 在整车自动驾驶过程中,智能驾驶系统对车辆定位精度和可靠性要求极高,任何关键数据偏差都有可能导致交通事故发生。据了解,在高速公路上运行时定位级别更是精确至分米级。正因如此,对5G+工业互联网的汽车领域运用,理应有着相应的标准,为汽车企业及相关产业链发展做出参考。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副秘书长闫建来在接受《中国消费者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随着信息技术网络与系统的逐步深度融合,工业设备网络化改造、智能网络管理、面向汽车出行领域的信息模型新标准化需求持续涌现。 此外,平台功能在靠近数据源的边缘侧进行映射,进行生产现场数据实时处理与业务快速优化,满足其在实时性、可靠性等方面的需求。《指南》提出,为加快平台与底层硬件设备兼容匹配,提升边缘应用开发水平,亟需面向边缘智能、边缘实时操作系统等新需求开展相关标准研制,加速构建边缘生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