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多数消费者来说,早已习惯各种进出都要刷脸、监控摄像头满街遍布。地铁安检人脸识别引起的议论,不过是人脸焦虑的一次外显。目前,社会各界都开始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因此,如何补救才是当务之急。 如何补救?最主要的就是“堵”——堵住继续违法过度收集人脸信息的行为。但遗憾的是,如何堵尚未形成政策、法律气候,各种“搭最后一班车”的疯狂仍在上演。以笔者的亲身经历为例,此前经过西安北站,出站时按防疫要求验证行程码和健康码,但被告知必须下载指定APP。下载后,从身份证到人脸信息都进行了全面采集,熙熙攘攘的出站人群全部拥堵在出站口。出站后在站厅内搭地铁,所有的程序再来一遍。 这只是人脸识别滥用的一个缩影。一位专家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在大城市,一个人每天差不多要被人脸识别500次,这其中绝大部分是不知不觉的,用“触目惊心”来形容并不为过。 随着技术的进步,人脸识别的精确度逐步提高,利用采集到的信息进行移花接木的违法犯罪活动愈发猖獗。与此相关的犯罪也已经取代传统犯罪,成为上升最快的刑事案件种类,对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威胁。 在人脸识别技术应用如火如荼的这几年,不少人对人脸识别等敏感生物隐私信息权不断让渡。在此背景下,各种公司、部门,出于各自的目的纷纷设置人脸识别机器,为了商业利益等目的进行的采集更加密集。正因如此,更应该加大法律对个人信息保护的力度,毕竟不少公众还抱着“我不是坏人不怕人脸识别”“大家都刷应该没啥事吧”的念头,这就更需要用专门立法的方式,对受众面极其广泛的群体进行保护。 在有效的法律保护体系形成之前,应该更加审慎地许可人脸信息采集行为,不能再让别有用心的人打擦边球了。 对于大众来说,虽然“丢脸”已成事实,但仍可以对滥用采集的行为说“不”,因为个人信息已经是一种数据资产。另外,如专家所说,你让渡隐私权,不一定能换来安全和便利,说不定会后患无穷。 让我们共同期待用法律、政策、科技伦理、舆论等各种手段,将人脸识别统辖在“红线”内,合理使用、造福群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