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品类减少 商品零售如何逆势而上 如果说活动半径的缩短、消费场所的减少,是消费者受疫情影响的无奈之举,那么消费品类的减少更像是消费者的主动选择。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4月份,除了粮油食品类、饮料类、中西药品类、石油及制品类商品零售额实现了同比增长,其他品类商品零售同比增长率均为负数。其中,汽车类、金银珠宝类、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化妆品类、通讯器材类商品零售额下降幅度均在20%以上。 “疫情的不确定性,让人们的消费变得更加谨慎保守,非必需品也就成为了人们减少支出的首选品类。”浙江省商务研究院消费与流通研究中心主任张希明分析道。 需求少了,消费者对原本不在计划中的消费品类投去了更加挑剔的目光。Re-BLUE是一个定位高端的设计师品牌,在日积月累中,创始人林巧摸出了一条规律——每一个浪头过去,留下来的客户总会对服装设计与品质的要求更加严格。她不仅在生产和设计上更加精益求精,以打造出更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尖货”与“爆品”,而且也正式向线上进军,在天猫、抖音、小红书等平台都进行了布点。 林巧认为,对以线下零售为主的企业来说,学会使用互联网工具升级现有的运营模式,用数字化持续提升企业效能,是下阶段的必备课题。疫情期间给予的一定留白,也给企业带来了二次重构、升级优化的机会。 不止是Re-BLUE,珀莱雅也因为疫情,更加深刻地了解企业发展过程中的风险与挑战,立足战略打造长板优势。 “这场疫情让我们更加明白了数字化的重要性。”珀莱雅创始人侯军呈坦言,以前并不是没有运用数字化手段,但是疫情发生的这两年让公司更深刻地理解到数字化智能化带来的变革和作用。去年开始,珀莱雅就着手搭建一个综合性的数字化平台,以推动企业管理和决策更加科学。 除了加强对企业的精细化运营,坚持对产品的创新研发也成为了侯军呈更加坚定的信念。 “我们的原料大部分是从国外进口的,今年因为疫情反复,特别是上海静态管理带来的物流不畅,对我们供应链管理提出了不小的挑战。值得欣慰的是,通过精细化、多元化的供应链管理体系和全国性的仓储布局,珀莱雅能够有效应对。”侯军呈说,国内不少化妆品企业都面临这个问题。未来,化妆品行业的竞争是技术和品质的竞争,珀莱雅会加大这方面的力度,研发独家原料,将主动权更多地掌握在自己手里。 据了解,2021年,珀莱雅就已经在原有研发创新中心的基础上成立国际科学研究院,主要是加强对细胞、皮肤和原料的基础研发。 除了加强产品品控,学会多渠道布局,“多条腿走路”,也是商品零售企业们在疫情期间的必答题。 “今年我们就在物流端进行了分仓管理,这样哪怕其中一个仓库遇到疫情,其他仓库还能正常发货。”欧诗漫相关负责人说,他们对线上线下渠道的营销策略也进行了细化,使其更加灵活多变。“线上主要是打造爆品,和头部主播进行合作,通过数字化体系、未来工厂的建设,进行个性化定制、产业化协同。线下则结合美课微美课、线上空秒、剖蚌直播等形式,形成品牌、代理、门店三方通力合作,以赢得消费者的青睐。” 2022年行将过半,这些企业有的刚刚结束一场秋冬季节的订货会,有的为已经开启的“618”年中促销忙得不亦乐乎。对于未来,他们仍心存期盼。 “消费需求是一直在的。随着疫情得到控制,社交场景和正常经济秩序恢复,我们相信,消费者仍会对提升生活品质与美的产品感兴趣,就看我们能否站上‘风口’。”宁波太平鸟时尚服饰股份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说。 机会只留给 有准备的企业 浙江省商务研究院院长 陈芳芳 疫情对消费行业造成了巨大冲击,客流下降、营收减少成为常态,但也应看到,消费长期向好的趋势并未改变,消费数字化、品质化、个性化升级的趋势并未改变,消费市场危中有机,企业要加强经营创新,建立能够在疫情下持续经营的运营机制。 一是善用政策红利,降低企业经营压力。省市县各级政府部门出台了众多纾困帮扶政策,企业要主动加强与相关政府部门的沟通,积极争取支持,用足用好政策。要把握政策扶持方向,投身社区商业、县域商业体系等共富重点领域建设。 二是围绕市场热点,加快经营模式调整。疫情下市场并不乏消费热点,如露营、健身、健康、智能产品等,企业要顺应消费市场变化,适时调整经营模式和结构,为消费者提供更加优质、更加贴心的产品和服务。 三是夯实发展基础,构建稳固供应链。要强化与上游供应商和下游消费者的链接,融链、强链、备链,保障供应安全,同时,借助智慧化供应链体系,实时掌握需求变化趋势,及时调整经营方向。 四是顺应行业大势,强化数字化升级。开展数字化建设,理顺业务流程,提升运营效率。借助直播、小程序等加强宣传推广,利用元宇宙、AI等技术拓展消费场景,不断拉近与消费者的距离,增强消费体验。 五是抱团取暖发展,抢抓疫情后机遇。通过联合、兼并、参股等形式,壮大自身规模,实现跨省市跨区域跨国发展,适应全国和全球统一大市场建设。 疫情终将过去,市场机会都是留给有准备的企业,只有顺应消费大势灵活创新,才能更好发展。 |